投稿
LINE

【专家论坛】可视化穿刺系统经皮肾镜取石术

来自  大家泌尿  2021-08-03

上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科疾病,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尿路结石在全世界成人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儿童结石相对少见,但在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及我国新疆地区患病率以年4%~10%的速度增长11%,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外科手术是目前针对尿石症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内镜技术尚未成熟时,泌尿系结石的主要处理方式有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开放手术取石3种。药物往往只能针对少数结石较小的患者,有效率低;ESWL通常用于负荷较小的结石,并且存在碎石效率低、结石残留率高的问题;开放手术取石创面大、术后恢复慢、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难以接受。当今内镜技术的发展则彻底改变了泌尿系结石治疗的现状。

 

内镜技术的普及使得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跃进,目前泌尿外科针对结石采用的内镜技术主要有经尿道逆行输尿管肾镜激光碎石术(RIRS)、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以及两种术式的改良术式与联合术式,经尿道输尿管硬镜激光碎石术可以有效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其改良术式经尿道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则可以有效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及部分肾结石。作为目前针对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主要应对手段,PCNL已经成为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中极其重要的治疗方法。其改良术式可视化穿刺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复杂类型肾结石。

 

手术设备

 

B超机、钬激光机、可视化穿刺设备(德国POLY公司:筋膜扩张器 、尾部侧面可接冲洗管的18G穿刺针、F4.8工作通道鞘、F8工作通道鞘、三通道适配器)、可视肾镜成像系统、F12可剥皮鞘。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首先取截石位。患侧留置双猪尾管,留置尿管,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患者改俯卧位(如儿童患者应使用小儿充气温毯,手术室温度调整25℃,用预热为36℃的碘伏消毒术野)。B超引导下以可视穿刺针对目标肾盏行经皮肾穿刺建立操作通道:组装可视穿刺设备,将可视穿刺光纤(德国 POLY公司)置入18G 穿刺针内,镜头在穿刺针内,距针尖 1~2 mm(图 1A)。

 

将18G穿刺针置入F4.8工作通道鞘,微型肾镜另一端连接冷光源及成像系统,选取第12肋下缘最接近目标肾盏的位置为穿刺点。当穿刺针尖抵住皮肤后,超声屏幕显示穿刺针位置及拟定穿刺方向(图1B)。

 

穿刺过程中需要自18G穿刺针侧面连接带有延长管的 20mL注射器,必要时推注少量生理盐水以观察穿刺针的前端组织结构,通过肾镜监视器可以观察到穿刺针尖端最终进入目标肾盏,调整针尖方向观察结石。穿刺成功并经可视化光纤直视确认穿刺针经目标肾盏乳头进入集合系统后,退出 18G穿刺针,保留 F4.8工作通道销(图 1C).

 

工作通道鞘尾部安装三通道适配器并连接20mL注射器、可视穿刺光纤及270um钬激光光纤,碎石功率20W(0.8J/25Hz),粉末化碎石。碎石过程中开放尿管及引流袋,并嘱助手随时观察尿管引流情况。术后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留置导尿管1~2d,术后1d复查肾输尿管膀胱平片(KUB)了解结石粉碎、排出情况及双J管位置。

 

术后患者消炎对症治疗,2~3d复查腹部X线平片评估结石清除情况,依据清石情况决定出院2~4 周拔除输尿管支架。

 

图片

 

手术规范与操作技巧

 

围手术期


①术前患者应进行尿常规检测及尿培养,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②术前可通过尿代谢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结石种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手术方案;

 

③术后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警惕患者发热,及时复查血常规、生化、尿常规等检查,如有发热应当迅速明确发热原因;

 

④患者如出现发热,不能过早拔除导尿管,需及时使用或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手术过程

 

MicroPerc术中最重要的是术者定位选点及穿刺过程,一方面取决于患者自身情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术者经验与操作技术。

 

体会如下:

 

①术中B超定位穿刺点选择时,本中心遵循“单通道最大清石率原则”即选择结石负荷最大,已造成临床症状或解剖结构满足最大程度探查肾盂系统的肾盏,在建立单通道的情况下做到最高的清石率,减少术中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中心首先选择背侧组肾中盏进行穿刺,可以有效探查全部肾盂和大部分肾盏。

 

②穿刺位置选择目标肾盏穹窿部,穿刺时仔细辨认各解剖层面,穿刺过程中通过穿刺针的灌注通道少量注入生理盐水,保持穿刺界面清晰,穿刺同时应当通过B超随时调整穿刺针方向与深度。

 

③术中应当注意患者的尿袋开放,随时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如出现引流不畅可将通道扩至F12或再穿刺一条F48通道用于引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灌注量,可采用50mL注射器间断手动推水维持术野清晰。

 

④碎石应用高频低能激光进行碎石避免结石位移,碎石从结石边缘开始,逐渐至中心,尽量使结石粉末化。

 

⑤术中结石最大直径>2cm或结石质地较硬情况下,为减少手术时间可根据结石情况在F4.8通道基础上建立小通道(F16或F18)或标准通道(F22或F24)或者采取逆行输尿管软镜联合MicroPerc方法碎石。

 

⑥多发结石且一条通道难以清石的情况下,可采用多通道联合法,考虑到可视化穿刺通道小、创伤小的优点,我们常采用一条F12通道联合多条F4.8通道碎石。

 

⑦维持术野时推水过程阻力明显变大,考虑结石碎屑堵塞输尿管支架,可将通道扩至F12或再建立一条F4.8作引流通道,减少肾内压力,相关报道表明术中肾盂压力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成正相关。

 

术后监测

 

①术后应嘱患者遵循多运动、多饮水、多排尿的原则,加速碎石排出;

 

②本中心患者多为低龄患儿,结石产生多与患者自身遗传代谢疾病相关,因此复发可能极高。出院患儿须定期检测结石复发情况,并使用药物控制复发。

 

来源:李钧,唐磊,王文营,宁晨,李海明,田野.可视化穿刺系统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进展及技术.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1,(07):543-546.

下一篇
【指南 】尿道下裂治疗安全共识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先天畸形,因前尿道和尿道海绵体发育不良而致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尿道不开口于正常的阴茎头端,可位于阴茎头部至会阴部的任何部位。尿道下裂常合并阴茎下弯,因此,阴茎伸直后根据尿道外口的位置进行分型是目前最准确的方法,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是治疗尿道下裂的唯一有效方式,主要包括阴茎矫直术、尿道成形术和外观成形等。尿道下裂修复手术的目标既有站立排尿功能的恢复,也要兼顾尿道和阴茎的外观重建。针对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存在很多不同的手术方式,皮瓣的设计和阴茎弯曲的纠正都有很多技巧。近年来新的技术改进和新缝合材料的应用,使其疗效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尽管如此,目前对何种治疗方式为最佳仍无定论。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采用安全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式仍需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   医院、科室条件保障及人员培训   开展尿道下裂治疗的医院应具备相应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尿道成形术者应经过严格专业培训以获得丰富经验。科室应具备处置尿道下裂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应急机制。麻醉科应具备小儿麻醉医师,以协助手术治疗。   患者管理   重视尿道下裂患者的随访及全程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尿道下裂随访制度和随访流程,以确定患者在尿道成形术后功能与外观方面的手术效果,同时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实施操作   患者评估及治疗前准备   在确定尿道下裂治疗方案前,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治疗前的相关情况是实现尿道下裂治疗安全的重要体现。接诊医生首先询问病史,包括患者年龄、既往手术史等情况。详细的专科体格检查,重点评估阴茎局部解剖组织学特点,评估阴茎各个部位的异常程度,包括尿道开口的位置、近端海绵体发育的情况、阴茎弯曲的程度、尿道板的宽度和深度、龟头的大小、腹侧皮肤缺损的程度、包皮的可用性和阴茎阴囊转位的情况,此外尚需重视对双侧睾丸(性腺)的检查评估,从而制定合适,安全的手术方案。   同时术前必须关注患者有无合并其他部位先天畸形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评价手术风险,为手术的安全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术前激素的应用,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术前给药可以增加手术效果,但是术前全身性或局部给药可以促进阴茎和龟头的发育,有利于术中重建尿道。因此目前术前的激素治疗主要应用于重度尿道下裂、小阴茎等病例中。由于激素的应用可能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以及引起出血的增加,因此建议在手术前 1~3 个月停用激素。   临床操作   阴茎矫直   如果存在阴茎弯曲,沿浅深筋膜之间将包皮脱套,松解腹侧纤维组织可以纠正约70%的下弯。大多数尿道下裂患者的尿道板发育良好,不会造成阴茎下弯。通过脱套和松解腹侧纤维组织后仍未纠正的阴茎弯曲通常由于阴茎白膜背腹侧发育不均匀所致,需要进行背侧白膜折叠。更为严重的下弯往往有尿道板的牵拉,则需要横断尿道板。阴茎矫直过程中,选择背侧折叠时注意避免损伤阴茎背侧血管神经束,阴茎背侧正中线是血管神经束分布最稀疏区域,选择正中白膜折叠可有效避免损伤。   尿道下裂的阴茎矫直需根据阴茎下曲的类型进行对应矫正,对于有尿道板牵拉的下曲,需离断尿道板,彻底松解,矫正下曲。选取白膜折叠方式时,背侧正中折叠可有效避免血管神经束的损伤。   尿道成形   1、保留尿道板的尿道成形   目前常用于尿道板保留的尿道下裂手术方式有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及其相关改良术和 Onlay 术。   这类手术的重点是保护血供良好的尿道板,并将其作为尿道重建的材料。少数患者尿道板足够宽,可直接卷管。多数患者保留的尿道板宽度无法简单地进行管状化。可采用尿道板背侧纵切的卷管技术,通过尿道板正中纵形切开延展尿道板宽度再进行卷管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术后效果。该术式已成为中段和远端型尿道下裂的首选手术方式。纵切造成的上皮缺损如太宽,可以采用游离包皮内板或口腔黏膜覆盖创面。如保留的尿道板较窄,另取皮瓣加盖完成管状尿道重建也是可行的。   对于远端型的尿道下裂,可以采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DI)或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尿道成形术(Mathieu)。TIP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远端型尿道下裂。   2、不保留尿道板的尿道成形   尿道板被横断后需用替代物形成新的尿道,常用方法包括横形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及改良术、Koyanagi及其改良术,以及相应的分期手术方案。   Duckett 及改良术: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近段型尿道下裂。此术式手术过程复杂,对术者要求较高,即使是熟练掌握该术式的术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   Koyanagi 及其改良术:即以尿道口为基底的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该术式常用于尿道板不被保留以及尿道缺损长的近端型尿道下裂,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经改良后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20.8%)   如一期完成尿道重建风险太高,可以考虑分期修复,通过两期甚至三期手术逐步达到良好的尿道重建和更为接近正常的阴茎阴囊外观。     并发症的预防   尿道下裂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道皮肤瘘,尤其是在TIP技术及其相关改进技术应用后,因此如何预防尿瘘也是手术的重点。目前主流的方法为使用血供良好的组织覆盖于尿道上方作为“隔水层”。这类组织可以是包皮/阴囊肉膜组织,也可以是睾丸鞘膜组织。无论哪类技术,均被证明能够有效地预防尿瘘的发生。   尿道狭窄是尿道下裂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尿道重建需要精细、微创手术操作,新建尿道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口径收缩,成为尿道狭窄,预防尿道狭窄的重点是在手术中采取技术措施,如保护皮瓣组织血循环、积极防治感染、彻底切除远段纤维化尿道、吻合口斜面吻合、充分解剖龟头两翼,以及避免过度电凝止血等。另外,尊重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学习曲线规律,必须要积累一定手术数量和经验,才能从技术层面预防狭窄,一期修复狭窄风险很高或经验不足阶段,可适当扩大分期手术指征。   在尿道下裂修复术中,取用血供良好的带蒂组织作为隔水层覆盖于新尿道上方应该作为手术的标准步骤之一,不同手术次数,不同分型的患者根据病例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组织材料。新建尿道狭窄的常见原因为新尿道缺血和感染。保护皮瓣组织血循环、积极防治感染是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尿道下裂治疗安全共识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1,(07):547-549.
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