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睾丸扭转实例分析

来自  大家泌尿  2020-03-26

睾丸扭转是泌尿科急症,需要积极干预,本篇分析15例患者诊治经过巩固知识点。

 

病例资料


本组15例,年龄3~33岁,其中3~18岁12例(80%)。左侧11例,右侧4例。3例有阴囊外伤史,1例右腹股沟区隐睾,11例无明显诱因。2例以左睾丸肿瘤入院,患者发现睾丸肿、痛分别为32、45 d,追问病史同时合并有阴囊外伤史;9例以阴囊肿大伴疼痛在外院诊断为急性睾丸附睾炎,治疗3~7 d后,转入本院;3例以突发性睾丸肿大、疼痛就诊,主诉阴囊和睾丸突然肿胀、痛疼伴腹股沟区疼痛,发病至就诊时间为5~8 h。


查体:11例阴囊皮肤红、肿、发热,患侧睾丸位置升高呈横位,睾丸肿大,与附睾分界不清,触痛明显,抬高睾丸疼痛加剧(Prehn征阳性);5例提睾肌反射消失;7例患侧精索增粗扪及绳结征。


1例13岁患儿右下腹痛10 h入院,查体发现右腹股沟有一20 mm×20 mm大小包块,包块表面皮肤充血、水肿,触痛明显,右阴囊空虚,诊断为右隐睾扭转。3例拟诊为睾丸肿瘤者患侧睾丸肿大、质硬,无触痛,有沉重感。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


CDFI检查15例,9例发病时间1~7 d者睾丸明显增大,回声不均匀,有片状低回声,无血流信号;3例8 h时以内就诊者睾丸增大,回声均匀,血流减慢。2例诊断为睾丸肿瘤者回声不均匀,内有低回声,无血流信号;1例诊断为隐睾扭转者在右腹股沟区有20 mm×20 mm大小的椭圆形低回声区,血流减慢。


CDFI检查15例,确诊12例,诊断符合率80%。


诊疗经过


15例均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睾丸扭转180°3例,360°11例,720°1例。


3例扭转时间<6 h,发现睾丸呈暗红色,手术复位后,用利多卡因封闭精索,纱布湿热敷睾丸20 min,睾丸颜色明显好转,血运恢复,保留睾丸,行睾丸固定术。随访1年,睾丸发育正常。


9例扭转时间>1 d,睾丸扭转360°以上,睾丸附睾呈紫黑色,复位加热敷后无变化,切除睾丸,病理报告为睾丸附睾缺血性坏死。


2例诊断为睾丸肿瘤者,术中发现睾丸扭转、坏死呈紫黑色。质硬,切除睾丸,病理报告为睾丸附睾缺血坏死、纤维化。


1例右隐睾扭转者,急诊手术探查,见右隐睾扭转360°,呈紫黑色行隐睾切除。


以上12例切除睾丸者,1年后CDFI显示对侧睾丸血流正常。


讨论


睾丸扭转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25岁以下男性发病率1/4000,儿童急性阴囊疼痛25%~35%由睾丸扭转引起,青春期阴囊疼痛50%~60%由睾丸扭转引起,本组3~18岁12例(80%)。


睾丸扭转起病急,一侧睾丸突然肿胀、持续性剧痛,可放射到腹股沟和下腹部,伴恶心、呕吐,酷似急性睾丸炎和附睾炎,易误诊而失去保留睾丸的机会。下面5点可高度怀疑睾丸扭转:①青少年阴囊肿痛急诊;②睡眠或剧烈活动后突然发生睾丸剧痛;③睾丸上移或呈横位,这是由于睾丸扭转早期提睾肌痉挛和精索扭转后缩短所致;④托起阴囊疼痛加重;⑤提睾肌反射消失是睾丸扭转最敏感的体征。


CDFI对睾丸扭转有确诊价值,是首选检查方法,对鉴别睾丸扭转和急性睾丸炎或附睾睾丸炎的准确率达100%。睾丸扭转的患者,由于精索血管扭转、血流受阻,睾丸CDFI声像图表现为血流信号消失,或信号稀疏伴动脉RI增高。在扭转早期,静脉血流阻断而动脉血供存在,睾丸血液回流受阻,此时睾丸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可无明显变化,但血流频谱已显示舒张期血流减慢或消失,表现为RI增高,此时复位,睾丸功能可恢复。精索扭转加重时,动脉血流受阻,睾丸内血流信号消失。


治疗


睾丸扭转是泌尿科急症,需要积极干预。应力争在出现症状6h内完成手术。即使对睾丸扭转的诊断有怀疑时,也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这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


睾丸扭转治疗的预后与扭转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一旦怀疑睾丸扭转,第一时间的复位、急诊手术探查至关重要。


扭转的手法复位可以在诊间进行,不需要麻醉。扭转的睾丸通常朝向身体的中线旋转,首先尝试将睾丸向外旋转来完成复位,如果疼痛增加或者有明显的阻力,再尝试反向复位。一旦复位成功,疼痛立即缓解,症状减轻。手法复位成功与否,均需要急诊手术探查。


影响扭转睾丸挽救率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扭转的持续时间和程度。扭转>360°,即使持续4~6h就可能出现睾丸萎缩;在不完全扭转情况下(180°~360°),症状持续时间长达12h,睾丸也可以幸存;扭转>360°,症状持续时间>24h,必定导致睾丸丢失。因此,在发病的24h内,睾丸扭转必须急诊手术探查,>24h的患者,可选择性探查。


“间歇性”睾丸扭转是指曾有一个典型的扭转发作,但自行缓解,间歇期身体检查和超声检查是正常的。在间隙期进行双侧手术探查固定睾丸是明智的,因为间歇性发作可能会变成完全扭转。


探查打开阴囊和鞘膜,复位扭转睾丸以后需观察睾丸鞘膜的颜色恢复情况。如果睾丸血供改善,或者病程和病情在合理范围内,用不可吸收线将睾丸白膜与阴囊肉膜固定。如果睾丸依旧呈黑色,紫绀色,表明血供无法恢复,坏死、萎缩不可避免。对侧睾丸应当同期进行固定,保护。此外,对于确实坏死的睾丸,临床上更多选择睾丸切除。


随访


生育力:尽管术中评估睾丸血供恢复,予以保留,仍然会有近50%的患者出现睾丸不同程度的萎缩。扭转的持续时间会影响睾丸的生育力,36%~39%的患者在扭转后出现不育症。在长期随访中,精液分析可能只有5%~50%患者是正常的。


内分泌:尽管睾丸扭转后患者的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高于正常患者,但其内分泌功能仍保持在正常人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军,闵立贵,胡晓刚.睾丸扭转15例报告.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24(3):176.


[2]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睾丸扭转诊治安全共识.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24(6):434-437.

下一篇
【专家论坛 】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的前世今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人群中最为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由其引发的一系列下尿路症状(LUTS)正对越来越多的患者造成生活质量方面的负面影响,并日渐形成了沉重卫生经济学负担。针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基数与治疗需求,药物疗法作为BPH的一线治疗选择与首要治疗策略,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以最小创伤最大限度改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的使命,重要性不言而喻。 BPH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 1946年3月,印度旁遮普省的SADIQ医生报道了其运用口服己烯雌酚的方法治疗3例BPH患者的临床实践,这是迄今为止文献可查的最早的BPH药物疗法的公开报道,现代意义上的BPH药物疗法亦肇始于此。 1948年,MARSH等发现一系列肾上腺素结构类似物对肌肉具有舒张及收缩的作用,由此拉开了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其阻滞剂的研发序幕。但在此后近30年间,BPH的药物治疗并无明显进展。 1976年8月,CAINE等首次在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杂志上刊文报道在50余例BPH患者中运用口服酚苄明的疗法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BPH治疗领域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1982年,首个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被合成,1986年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6年之后刊登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直接促使美国FDA批准了该药的上市申请。 1996年,国际上针对5α-还原酶抑制剂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BPH药物治疗中临床疗效观察方面的首个报道,也形成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前列腺体积为依据的BPH药物选择策略。 1998年,另一项在BPH药物治疗领域重要的临床研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公开报道:这项名为“保列治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PLESS)的临床观察项目是国际上首项针对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治疗BPH而展开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也是迄今为止在BPH药物治疗中观察时间最长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至此,BPH药物治疗正式进入5ɑ-还原酶抑制剂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作为主流用药的时代,并一直延续至今。 当代BPH药物治疗的概况与进展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尽管5α-还原酶抑制剂与ɑ-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但两者也因此存在临床效应方面的绝佳互补性。在此背景下,联合用药的理念开始得到提倡。 2003年,同样是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著名的“前列腺症状药物治疗研究”(MTOPS)结果公诸于世。MTOPS研究结果充分表明:5ɑ-还原酶抑制剂与ɑ-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BPH患者的LUTS症状,长期应用疗效稳定,并可显著延缓BPH的临床进展。 另一方面,度他雄胺作为比非那雄胺作用更为强效、唯一能够同时双重抑制1型和2型5ɑ-还原酶的药品,最终于2002年10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BPH。 2010年,一项名为“安福达与坦索罗辛联合用药”(Combat)的临床研究项目在 European Urology杂志上公开发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经过4年的跟踪随访,项目组织者发现联合用药组患者的IPSS评分从第3个月起即显著优于度他雄胺单药组;从第9个月起即显著优于坦索罗辛单药组。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从第6个月起即显著优于两个单药组。 2000年后,欧美及我国先后开始以学会指南的形式规范BPH的药物治疗。2010年之后,BPH的药物治疗理念有了较大更新:药物治疗的目标从单一前列腺治疗转向前列腺+膀胱症状的综合治疗。这一转变在全球泌尿外科学界逐渐成为共识,人们逐渐意识到BPH药物治疗的重心应当转移到BPH所引起的LUTS:EAU指出“患者是由于LUTS寻求治疗,而非BPH":AUA同样认为“很多患者寻求治疗最重要的动机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困扰程度”:CUA亦指出“LUTS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是治疗措施选择的重要依据”。 2011年,EAU率先将“BPH指南”更名为“非神经源性男性LUTS指南”,并延续至今。2014年明确指出BPH药物治疗的目标如下:短期目标是缓解下尿路症状;长期目标延缓疾病的临床进展,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总体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012年6月,经FDA批准上市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也被用于改善BPH所致的膀胱症状。 此外,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类药物(包括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等)被写入EAU指南,可单用或联合ɑ-受体阻滞剂,用于改善中重度LUTS患者的症状。而植物制剂(如舍尼通、蓝棕果提取物、水溶性花粉提取物P-5脂溶性花粉提取物EA-10等)在BPH药物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在EAU及CUA指南中亦被提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与阻碍体内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及抑制白烯、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图1:BPH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 BPH药物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对于BPH病因学持续深入的研究将为BPH药物治疗的未来探索提供新的方向。 在未来BPH药物治疗的发展将从3个方面体现: 一是针对核心靶器官前列腺的新药开发,如可抑制前列腺尿道周围组织增殖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诱导前列腺去神经化,继而引起前列腺细胞萎缩凋亡的肉毒杆菌毒素,如可阻断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通路所致收缩平滑肌效应的Rho激酶抑制剂,如可抑制BPH细胞增殖,对抗生长因子对于BPH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的维生素D3受体类似物以及可参与调节前列腺平滑肌张力的一氧化氮供体等; 二是针对BPH所致膀胱症状的新药开发,如可抑制排尿反射激活的三磷酸腺苷(ATP)P2X3嘌呤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膀胱出口梗阻动物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磷酸二酯酶(PDE-4)抑制剂,如可阻断膀胱短期收缩的内皮缩血管肽转化酶抑制剂,如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或传入神经敏化效应的环氧化酶(COX-2)/前列腺素(PG)受体抑制剂; 三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新药开发:如参与排尿过程的包括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物质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 来源:王东文,原小斌.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的昨天、今天、明天(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0,25(2):105-108.
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