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C)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尿频(每日≥8次)、尿急、膀胱充盈时感觉疼痛,以及排尿后疼痛缓解。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患者的阴道前壁和膀胱底部可出现压痛。
该病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病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中医生很难快速做出诊断。
【IC的诊断】
诊断主要是凭借临床经验,以及IC数据库(ICDB)中的研究结果。目前,不主张采用国家糖尿病、消化疾病和肾脏疾病协会(NIDDK)制定的严格标准。
临床上有必要常规进行尿培养和细胞学检查,以排除感染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同时,还需排除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生殖器活动性疱疹、输尿管憩室、化学性膀胱炎(环磷酰胺)、放射性膀胱炎以及阴道炎(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他诊断。
如果怀疑IC,应采用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其中包括麻醉下膀胱镜检和膀胱水扩张、尿动力学检查、钾敏感性检查、尿检、膀胱活检等。
1.膀胱镜检及膀胱水扩张
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不仅患者痛苦小,而且可充分了解膀胱及输尿管的情况。膀胱水扩张则要求在80~100 cm垂直水压下将液体注入膀胱中,直至流速减慢,最终停止。膀胱镜周边的尿道受压,可防止液体外流,确保膀胱容量测定的准确性。
NIDDK规定,膀胱扩张需维持1~2 min,但有学者曾报告应进行2次膀胱扩张或将扩张时间延长至10 min。在压力解除时,可用膀胱镜检查是否出现肾丝球状出血(粘膜下微血管末端的点状出血),绝大多数IC患者在行膀胱镜检时都能见到这一现象。
2.尿动力学检查
目前,不建议IC患者常规接受尿动力学检查,但是某些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排除IC诊断,其中包括最初有排尿感时膀胱容量>150 ml,膀胱最大容量>350 ml,在预先测定基线排尿状况时未出现夜尿等。
据ICDB统计,约14%的IC患者会出现膀胱不自主收缩,因此临床上不能以此排除IC的诊断。然而,NIDDK出于研究目的给IC下的定义过于严格,他们将患者出现膀胱不自主收缩视为IC的排除标准。
3.膀胱活检
膀胱活检在IC诊断上作用较小,因其组织学特征同炎症相似并且无特异性。尽管,膀胱活检能够明确膀胱上皮浅表病变(除外原位癌),但在IC的诊断中并不是必需的。
近来的发现表明:一些组织病理学的特征也许可以预测特异性IC的症状,降低观察到的IC症状学方面的变异性。实际上,可以应用ICDB队列研究对组织病理学和IC症状的联系性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了那些不符合NIDDK标准但临床怀疑IC的患者。
需特别注意,膀胱上皮的完全缺失、粘膜固有层的肥大细胞增多和粘膜固有层中出现微血管末端的点状出血,均和夜间尿频有相关性。同样,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密度增大也与进展性夜间尿频有关,粘膜下粒细胞聚集增加与尿急加重和夜间尿频有联系。此外,泌尿系疼痛同膀胱上皮的粘膜缺失的程度和粘膜下出血的程度有关。
【IC的鉴别诊断】
1.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也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常有终末血尿,且尿中有大量白细胞,尿培养可发现有细菌。
2.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也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B超检查可发现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膀胱镜可见乳头状物,而非浅表溃疡,活检可明确诊断。
来源:李旭东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文版权归李旭东医生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