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切除尤其是为控制癌症而进行的切除,仍然是并发男性尿失禁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提高术后控尿率,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有关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原因、危险因素,掌握预防治疗策略。本篇着重讲解其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
一、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预防
根据病因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目前临床意义较为肯定的预防措施是患者选择、改进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盆底训练。
1.患者选择
逼尿肌过度活动是引起术后尿失禁的重要因素。对具有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的患者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找出那些逼尿肌过度活动和膀胱顺应性差的患者。这些患者术后获得控尿的机会较小。严重帕金森病或多系统萎缩的患者并发尿失禁的危险性更高,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尽量采用非手术方法处理。
2.外科技术的改进
改进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保留尿控结构(如膀胱颈部、膜部尿道、外括约肌、尿控神经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等)、狄氏筋膜重建及膀胱尿道缝合等,尽管不少文献报道这些方法均可明显缩短术后尿控恢复时间,提高尿控率,但也存在争议,而且尚未见某一方法可以完全避免术后尿失禁发生的报道。
3.围手术期盆底训练
多数研究提示,这些治疗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些研究中许多缺乏对照组、样本量较小、没有包括尿失禁的客观测量、缺乏长期的随访等。且研究的非对照性质无法解释这类疗法在女性患者中高达25%的安慰剂效应,也不能解释术后12个月时的自行改善,但因训练简单易行,应被推荐给所有进行前列腺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的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于术后控尿功能的恢复十分必要。
二、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治疗
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等。
(1)行为治疗
包括减少刺激和液体摄入、定时排尿及膀胱训练。
(2)盆底肌锻炼
盆底肌训练是术后恢复盆底肌肉和膀胱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一线治疗方案,其在术前预防中也有作用。
2.药物治疗
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是一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度洛西汀。度洛西汀可以通过提高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来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该药物已于2004年在欧洲被批准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度洛西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这是常常导致患者停药的重要原因。
2.外科治疗
有些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尽管应用了上述保守治疗,但1年后症状却难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比例可达10%,此时可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1)外科治疗前的评估
在进行外科治疗前,必须施行下列检查:①基本检查:病史与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等),尿液分析与培养、排尿日记、尿垫试验、肾功能化验;②特殊检查:膀胱镜检查、X线造影、全套尿动力学检查(或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2)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外科治疗
①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AUS植入术的适应证是逼尿肌稳定、顺应性正常的括约肌缺损者,但逼尿肌不稳定者经药物或其他方法控制有效者也可适用;袖套植于膀胱颈者的控尿率要高于植于球部尿道者,AUS植入术是前列腺术后重度尿失禁治疗的金标准,但其存在感染、侵蚀、机械故障导致的翻修率等不足,较高的价格也影响了广泛应用。
②球部尿道吊带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而男性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以其方法为基础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方法有Invance、AdVance、ProACT法等;球部尿道吊带术的方法并不困难,但正确的患者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国外有学者建议该手术适用于中重度尿失禁患者,但笔者认为,最好用于轻中度患者;该术虽然目前尚不是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金标准”,但其为男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方法选择;临床医生在开展该术式的过程中应掌握适应证,注意长期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前考虑手术失败后的应对措施。
③填充剂注射术:经尿道注射填充剂是通过在尿道黏膜下注射填充物,如胶原、聚四氟乙烯、硅树脂、自体脂肪等增加尿道壁容积,从而增加尿道阻力。此方法的短期疗效尚可,但长期疗效不理想,因为胶原、自体脂肪、自体软骨细胞等容易移位;另外,这些组织也有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风险。
④干细胞治疗:开展较晚,手术复杂且耗时,最早报道见于Mitterberger等对63例患者注射自体成肌细胞和纤维原细胞,结果显示尿控率为65%,另外27%的患者症状有改善;Sumino等尝试用长时间冷冻保存的锥状肌试样作为横纹肌干细胞,其锥状肌试样于5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经解冻、培养,可分化为不同的肌管,并表达成骨细胞标志的碱性磷酸酶和形成脂质沉积,试验结果表明长时间冷冻保存的锥状肌试样可以作为新的干细胞材料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
本文引自《实用前列腺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