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前列腺术后,这一点不容忽视

来自  实用前列腺临床  2019-08-09

前列腺切除尤其是为控制癌症而进行的切除,仍然是并发男性尿失禁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提高术后控尿率,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有关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原因、危险因素,掌握预防治疗策略。本篇着重讲解其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


一、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预防


根据病因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目前临床意义较为肯定的预防措施是患者选择、改进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盆底训练。


1.患者选择


逼尿肌过度活动是引起术后尿失禁的重要因素。对具有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的患者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找出那些逼尿肌过度活动和膀胱顺应性差的患者。这些患者术后获得控尿的机会较小。严重帕金森病或多系统萎缩的患者并发尿失禁的危险性更高,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尽量采用非手术方法处理。


2.外科技术的改进


改进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保留尿控结构(如膀胱颈部、膜部尿道、外括约肌、尿控神经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等)、狄氏筋膜重建及膀胱尿道缝合等,尽管不少文献报道这些方法均可明显缩短术后尿控恢复时间,提高尿控率,但也存在争议,而且尚未见某一方法可以完全避免术后尿失禁发生的报道。


3.围手术期盆底训练


多数研究提示,这些治疗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些研究中许多缺乏对照组、样本量较小、没有包括尿失禁的客观测量、缺乏长期的随访等。且研究的非对照性质无法解释这类疗法在女性患者中高达25%的安慰剂效应,也不能解释术后12个月时的自行改善,但因训练简单易行,应被推荐给所有进行前列腺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的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于术后控尿功能的恢复十分必要。


二、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治疗


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等。


(1)行为治疗


包括减少刺激和液体摄入、定时排尿及膀胱训练。


(2)盆底肌锻炼


盆底肌训练是术后恢复盆底肌肉和膀胱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一线治疗方案,其在术前预防中也有作用。


2.药物治疗


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是一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度洛西汀。度洛西汀可以通过提高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来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该药物已于2004年在欧洲被批准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度洛西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这是常常导致患者停药的重要原因。


2.外科治疗


有些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尽管应用了上述保守治疗,但1年后症状却难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比例可达10%,此时可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1)外科治疗前的评估


在进行外科治疗前,必须施行下列检查:①基本检查:病史与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等),尿液分析与培养、排尿日记、尿垫试验、肾功能化验;②特殊检查:膀胱镜检查、X线造影、全套尿动力学检查(或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2)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外科治疗


①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AUS植入术的适应证是逼尿肌稳定、顺应性正常的括约肌缺损者,但逼尿肌不稳定者经药物或其他方法控制有效者也可适用;袖套植于膀胱颈者的控尿率要高于植于球部尿道者,AUS植入术是前列腺术后重度尿失禁治疗的金标准,但其存在感染、侵蚀、机械故障导致的翻修率等不足,较高的价格也影响了广泛应用。


②球部尿道吊带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而男性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以其方法为基础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方法有Invance、AdVance、ProACT法等;球部尿道吊带术的方法并不困难,但正确的患者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国外有学者建议该手术适用于中重度尿失禁患者,但笔者认为,最好用于轻中度患者;该术虽然目前尚不是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金标准”,但其为男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方法选择;临床医生在开展该术式的过程中应掌握适应证,注意长期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前考虑手术失败后的应对措施。


③填充剂注射术:经尿道注射填充剂是通过在尿道黏膜下注射填充物,如胶原、聚四氟乙烯、硅树脂、自体脂肪等增加尿道壁容积,从而增加尿道阻力。此方法的短期疗效尚可,但长期疗效不理想,因为胶原、自体脂肪、自体软骨细胞等容易移位;另外,这些组织也有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风险。


④干细胞治疗:开展较晚,手术复杂且耗时,最早报道见于Mitterberger等对63例患者注射自体成肌细胞和纤维原细胞,结果显示尿控率为65%,另外27%的患者症状有改善;Sumino等尝试用长时间冷冻保存的锥状肌试样作为横纹肌干细胞,其锥状肌试样于5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经解冻、培养,可分化为不同的肌管,并表达成骨细胞标志的碱性磷酸酶和形成脂质沉积,试验结果表明长时间冷冻保存的锥状肌试样可以作为新的干细胞材料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


本文引自《实用前列腺临床》


下一篇
【指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治,国内首个共识推荐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与膀胱癌同属尿路上皮癌。因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中存在争议,本篇内容精选国内首个针对UTUC的共识文件推荐与最新解读,详解UTUC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诊断与评估】 1.症状和体征 推荐针对有肉眼血尿、腰痛、反复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在诊疗中考虑UTUC的可能。 2.辅助检查 UTUC的诊断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1)超声:考虑到我国现状,推荐可以采用超声进行患者筛查和初始评估。 (2)CT:随着设备的改进,CT诊断准确性越来越高,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推荐对于疑诊UTUC的患者均行CT检查。 (3)尿细胞学:推荐除患者自身排尿所收集的尿液外,有条件的单位可于膀胱镜下行逆行插管留取肾盂尿液。 (4)荧光原位杂交(FISH):FISH检查的应用越来越广,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推荐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FISH检测。 (5)造影检查:联合尿路逆行造影对于绝大多数的病变均可明确诊断。 (6)输尿管镜检查:除个别晚期疾病需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外,输尿管镜检查是在术前获取病理的唯一手段,但输尿管镜检查可能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不易轻易展开,推荐对于诊断明确的UTUC患者可以不进行输尿管镜检查。 【手术治疗】 1.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仍然是UTUC治疗的金标准,手术范围应包括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中应注意完成输尿管膀胱壁内部分和输尿管口的切除,并尽量保证尿路的完整性。 关于淋巴结清扫,已经有研究证实在肌层浸润性疾病中存在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推荐可以考虑对局部进展期患者开展淋巴结清扫。同时,有待于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来确定淋巴结清扫的具体适应证和清扫范围。 2.保留肾脏手术 保留肾手术指征:低分级(细胞学或活检病理)、非肌层浸润性疾病(影像学)、直径小于2 cm及单发肿瘤等。 然而,临床上肿瘤体积、多灶性在术前判断较容易,而术前分期、分级等信息并不容易获取,需要综合考虑影像学、尿细胞学和输尿管镜等检查结果,准确性并不高。 因此,仅推荐对于有保留肾意愿的患者,在充分评估之后可以考虑开展保留肾手术。 常见的保留肾脏手术方式包括: (1)输尿管节段切除再吻合、输尿管末段切除膀胱再植:对于体积较小的单发输尿管肿瘤可以考虑行输尿管节段切除,视肿瘤位置行输尿管吻合或输尿管膀胱再植;原则上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检查,确保切缘阴性;术后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所有患者需密切随访,并充分告知有行根治手术的可能;现有研究多针对低危患者,因此对于高级别、分期较高的患者需谨慎开展心。 (2)内镜下治疗:输尿管镜治疗推荐采用激光技术处理病灶,切除肿瘤时应避免穿孔;若输尿管镜探查中发现肿瘤浸润较深、无法完整切除,应考虑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非手术治疗】 1.膀胱灌注 在经过了多篇研究证实之后,近3年来的EAU指南均已推荐在根治术后进行单次灌注。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出版之前无任何中文指南、教材明确提出过此治疗,本次共识中明确提出:如无禁忌,推荐在根治性切除术后行单次膀胱灌注化疗。 2.全身化疗 对于UTUC的化疗方案主要借鉴膀胱癌的相关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案为吉西他滨+顺铂(GC)或氨甲喋呤+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MVAC),肾功能不全时考虑紫杉醇或吉西他滨。 根据现有的证据,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以改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非铂类的辅助化疗则无明显获益。然而,国内很多UTUC患者术前就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而在进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肾功能将进一步下降。目前的化疗方案多依托于铂类,因此太多的患者术后根本无法耐受化疗。 欧美国家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开展新辅助化疗,可是在国内即使是对于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新辅助化疗也面临太多的医患沟通问题,距离广泛推广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国内开展新辅助化疗的单位非常少。 3.放疗 UTUC放疗多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主要指征为术后病理T3/T4期或存在残存病灶的患者,但现有证据显示放疗获益有限。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CUDA—UTUC)协作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9(7):485-488. [2]方冬,李学松.《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西部医学,31(7):990-993.
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