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肾细胞癌(URCC)是一类相当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指病理学上不能将其归类为任何已知病理类型的肾细胞癌。有学者最早在1997年提出URCC这一概念,而后2004年WHO正式将其定义为一种单独病理类型的肾细胞癌。
【病例资料】
男性30岁,于2017年3月30日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10天”入院。
无明显阳性体征。
CT提示:左肾上极巨大肿块影,约10.4 cm×9.2 cm×11.3 cm,密度不均,增强强化不均,考虑左肾上极恶性肿瘤性病变(图1)。
图1:泌尿系增强CT
A:横断位增强CT示左肾上极巨大占位可见明显强化(箭头所示);B:冠状位增强CT示左肾上极巨大占位可见明显强化(箭头所示)
胸腹部CT未见明显局部及远处转移征象。
【诊疗经过】
行腹腔镜下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左侧)肾脏肾细胞癌(未分类,核分级:3级)。标本肉眼观见肿瘤位于上极与肾动静脉及肾盂紧邻,内有坏死出血积液。癌组织未侵及肾窦及肾脂肪囊,未突破肾脏纤维膜,输尿管断端及肾门管腔断端切片未见癌累及。
患者肿瘤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癌细胞:CD10(+),Vimentin(-),PCK(+),CK7(-),CK20(部分+),CK8/18(部分+)。E-cadherin(+),PAX2(弱+),PAX8(+),RCC(+),EMA(-),S100(-),HMB45(-),SMA(-),TFE-3(弱+),CD117(-),CAIX(-),ALK(D5F3)(-),ksp-cad(-),SDHB(+),Ki67(LI:1%)(图2)。
图2: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100)
A:HE;B:CD10;C:CK8/18;D:E-cadherin;E:PAX8;F:RCC;G:PAX2;H:TFE-3。
根据2016版WHO指南及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综合分析,不符合肾脏肿瘤的任何具体分类,属于未分类肾细胞癌。
术后患者康复出院,随访1年复查胸片及泌尿系CT增强,均未见明显可见的复发及转移病灶。
【讨论】
2016版WHO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与2004版相比纳入了6种新的肾细胞癌亚型,另有4种尚未充分认识的肿瘤列为暂定的肾细胞癌亚型,并对某些原有类型肾肿瘤的认识进行了更新。
本例患者行免疫组化结果不符合肾脏肿瘤的任何具体分类,属于未分类肾细胞癌(URCC)。URCC约占肾细胞癌的3%~5%,通常含有多种类型的组织,而且大部分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较高,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通常预后较差。
ZISMAN等报道在多变量分析中,URCC的组织学类型与生存率降低独立相关。KARAKIEWICZ等的报道中,选取了18个中心的6530例手术患者,其中85例为URCC,其中80.0%核分级为Ⅲ或Ⅳ级;36.5%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54.1%在术中发现有远处转移。以上研究表明URCC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更强的侵袭能力以及更差的生存率。
2010年CRISPEN等比较了3048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38例URCC病例,发现较ccRCC相比URCC区域淋巴结转移(P<0.001)及凝固性坏死的发生率更高(P<0.001),病理分级程度更高(P<0.001),而肉瘤样分化程度相近(P<0.001)。2012年LOPEZ-BELTRAN等报道了56例URCC,其中61%为不可识别细胞类型(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36%为混合细胞类型(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4%为纯肉瘤样结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核分级(P=0.020)、临床分期(P<0.001)、肿瘤凝固坏死(P=0.001)、肿瘤大小(P<0.001)、微血管浸润(P<0.001)和肿瘤组织学类型(P=0.028)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最有意义的因素,而术后肿瘤复发是最显著的生存特异性独立预测因子。
总之,随着对肾脏肿瘤组织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肾癌分类越来越完善,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肾癌不能归类于明确的类别。因此,对于未分类肾癌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仅见有少许文献报道,在治疗上仍予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化疗与否和患者总体生存期无明显改变,关于其潜在的生物学效应、生物靶向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来源:戴锋,王忠禹,鞠文.未分类肾癌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4(5):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