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干货】膀胱癌要点详解

来自  大家泌尿  2019-02-22

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更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规范和提高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篇内容将系统介绍膀胱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网站.jpg

一、膀胱癌的临床表现


1.血尿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间歇性全程无痛血尿。血尿出现的时间及出血量和肿瘤恶性程度、分期、大小、数目、形态并不一致。血尿分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据报道,表现为肉眼血尿的膀胱癌发病率为17%~18.9%,镜下血尿的膀胱癌发病率为4.8%~6%。


2.膀胱刺激征


膀胱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常与弥漫性原位癌或浸润性膀胱癌有关,而Ta、T1期肿瘤常无此类症状。


3.其他症状


其他症状还有输尿管梗阻所致腰胁部疼痛、下肢水肿、盆腔包块、尿滞留。有的患者就诊时即表现为体重减轻、肾功能不全、腹痛或骨痛,均为晚期症状。


4.体征


膀胱癌患者一般无临床体征,因此查体对早期患者(如Ta、Tl期等)的诊断价值有限,触及盆腔包块是局部晚期肿瘤的表现。


二、诊断


依据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尿细胞学及尿肿瘤标记物检查、膀胱镜检查做出临床诊断。膀胱镜是最重要的检查,通过膀胱镜下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上尿路的影像学检查可了解是否合并肾盂和(或)输尿管肿瘤。膀胱癌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图片1.png

图1:膀胱癌的诊断策略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及CT尿路造影(CTU)、MRI及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静脉尿路造影(IVU)、胸部X线摄片/胸部CT等。主要目的是了解膀胱病变程度、胸腹盆腔脏器、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及上尿路情况,利于判断膀胱癌临床分期。


2.尿细胞学及肿瘤标记物检查


(1)尿细胞学


针对尿液或膀胱冲洗标本的尿细胞学检查是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诊的主要方法之一。尿细胞学阳性意味着泌尿道的任何部分,包括:肾盏、肾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存在尿路上皮癌的可能。但尿细胞学阴性并不能排除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存在。同时,应注意尿标本中癌细胞数量少、细胞的不典型或退行性变、泌尿系感染、结石、膀胱灌注治疗和检查者的技术差异等因素会影响尿细胞学检查结果。


(2)尿膀胱癌标志物


因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高但特异度相对较低,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理想的标志物能够取代膀胱镜和尿细胞学检查而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术后随诊和预后等方面做出足够的判断。


3.内镜检查


(1)膀胱镜检查和活检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是诊断膀胱癌最可靠的方法。通过膀胱镜检查可以明确膀胱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乳头状的或广基的)、部位以及周围膀胱黏膜的异常情况,同时可以对肿瘤和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当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或膀胱黏膜表现异常时,建议行选择性活检,以明确诊断和了解肿瘤范围。在尿细胞学检查阳性而膀胱黏膜表现为正常、怀疑有原位癌存在时,应考虑行随机活检。如果膀胱肿瘤为原位癌、多发性癌或者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或颈部时,并发前列腺部尿道癌的危险性增加,建议行前列腺部尿道活检,此外,尿细胞学阳性或前列腺部尿道黏膜表现异常时,也应行该部位的活检。


(2)诊断性经尿道电切术(TUR)


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膀胱内有肿瘤样病变,可以省略膀胱镜检查,直接行诊断性TUR,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切除肿瘤,二明确肿瘤的病理诊断和分级、分期,为进一步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三、治疗原则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NMIBC)的标准治疗手段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根据复发危险决定膀胱内灌注治疗方案(图2)。

图片2_副本.png

图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流程


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IBC)、鳞状细胞癌、腺癌、脐尿管癌等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主要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部分患者可选择行膀胱部分切除术;T2-T4aN0M0期膀胱尿路上皮癌可选择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的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以术后全身化疗和(或)放疗。转移性膀胱癌以全身化疗为主,可用姑息性手术、放疗缓解症状(图3)。

图片3_副本.png

图3: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流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2018-12-17.
[2]那彦群,叶章群,孙光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版).

下一篇
【干货】预防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只需做到这几点
全球约1%~15%人群受到结石病的困扰,其复发率高,治疗费用高,发生原因与地域、环境、饮食和遗传等相关。目前,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尿源性脓毒血症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极高。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至关重要。1.感染的定义区分(1)感染性结石: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路结石,是细菌代谢的结果,由产尿素酶的细菌的尿液水解作用而形成。(2)结石合并感染:是代谢性结石同时合并细菌侵袭出现尿路感染致病菌,最常见为大肠埃希菌。2.尿脓毒血症的定义尿脓毒血症即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当尿路感染出现临床感染症状且伴有炎症反应征象(发热或体温降低,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即可诊断为尿脓毒血症。如何诊断尿路感染:(1)脓尿:确诊结石相关感染作用有限。(2)亚硝酸盐:阳性高度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3)中段尿培养:意义更大,但对于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或感染性结石,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感染的预测作用极差。(4)阳性膀胱尿培养、结石培养、肾盂尿培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预测意义较大的方式,且对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测意义结石培养>肾盂尿培养>普通尿培养。3.尿脓毒血症的发生率(1)PCNL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21%~32.1%,尿脓毒血症发生率0.3%~1%(致死率66%~80%)。(2)逆行途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热发生率为5%~10.7%,尿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3.6%。4.尿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识别以下八类发生尿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可为及早预防做准备。(1)女性,年龄大于50岁。(2)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长期激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3)病程:入院前2周左右或以上有感染发热病史。(4)血常规:白细胞>2万,血小板计数>50万,C反应蛋白(CRP)>40~50 mg/L。(5)CT表现:肾周渗出表现,肾周脂肪囊分隔状。(6)腰痛症状或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患者。(7)积水重度的输尿管结石。(8)鹿角形结石。5.尿脓毒血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1)术前预防①常规尿培养连续3天。②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建议静脉滴注2~7天。③对于梗阻明显,集合系统有感染有结石的患者,建议先行D-J管置入或肾造瘘。(2)术中预防在操作过程中,低压不等同于负压,故在转换器械时应密切注意进水和吸引,在保持视野清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注水量,并缩短手术时间,在最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一期引流,二期手术,梗阻解除即表示手术可结束。当视野不清时,先明确原因,切勿盲目增大进水视野不清的常见原因为:①出血:按术中止血操作要点进行止血;②感染:尿液混浊,可疑感染的情况,先开负压吸引,边吸引边进镜,水不开、满开或小开。视野清楚时,及时减少进水无操作等待、切换器械时,及时减少或者关闭进水。(3)术后早期预测因素术后2小时血常规白细胞的下降是尿脓毒血症的早期预警因子,可以通过监测白细胞变化来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地早期治疗。(4)临床评价指标①降钙素(PCT):2~6小时可检测到其水平升高,半衰期20~24小时,能快速有效反应治疗效果,也是指南唯一推荐指标。②CRP:感染发生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半衰期长,故限制了急性期使用,也缺乏特异性,指南不推荐。③白细胞计数。(5)术前血小板计数与治疗①当血小板计数在(75~100)×109/L时,通常强效抗感染药物治疗能纠正。②血小板计数在(50~75)×109/L时,药物治疗,必要时同时给予透析,输注免疫球蛋白,感染控制或血小板提升至75×109/L以上后手术解除梗阻。③当血小板计数在<50×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抗感染同时,手术解除梗阻。(6)术后预防措施①抗生素的降级使用:根据药敏结果,从高级逐步过渡到低级抗生素。②通畅引流:留置内外引流管,感染性结石不做无管化治疗。③密切观察感染指标变化PCT、CRP和白细胞。④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其他系统并发症。(7)感染性结石的长期用药和预防①对于尿素酶细菌导致的感染,取净结石非常必要。②根据药敏实验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③治疗量维持2周,使尿液达到无菌状态,之后剂量减半,维持3个月。④每月复查尿培养,如有细菌,则恢复治疗量控制感染。来源:张鑫 李建兴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