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1%~15%人群受到结石病的困扰,其复发率高,治疗费用高,发生原因与地域、环境、饮食和遗传等相关。目前,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尿源性脓毒血症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极高。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至关重要。
1.感染的定义区分
(1)感染性结石: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路结石,是细菌代谢的结果,由产尿素酶的细菌的尿液水解作用而形成。
(2)结石合并感染:是代谢性结石同时合并细菌侵袭出现尿路感染致病菌,最常见为大肠埃希菌。
2.尿脓毒血症的定义
尿脓毒血症即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当尿路感染出现临床感染症状且伴有炎症反应征象(发热或体温降低,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即可诊断为尿脓毒血症。
如何诊断尿路感染:
(1)脓尿:确诊结石相关感染作用有限。
(2)亚硝酸盐:阳性高度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
(3)中段尿培养:意义更大,但对于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或感染性结石,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感染的预测作用极差。
(4)阳性膀胱尿培养、结石培养、肾盂尿培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预测意义较大的方式,且对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测意义结石培养>肾盂尿培养>普通尿培养。
3.尿脓毒血症的发生率
(1)PCNL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21%~32.1%,尿脓毒血症发生率0.3%~1%(致死率66%~80%)。
(2)逆行途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热发生率为5%~10.7%,尿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3.6%。
4.尿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
识别以下八类发生尿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可为及早预防做准备。
(1)女性,年龄大于50岁。
(2)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长期激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
(3)病程:入院前2周左右或以上有感染发热病史。
(4)血常规:白细胞>2万,血小板计数>50万,C反应蛋白(CRP)>40~50 mg/L。
(5)CT表现:肾周渗出表现,肾周脂肪囊分隔状。
(6)腰痛症状或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患者。
(7)积水重度的输尿管结石。
(8)鹿角形结石。
5.尿脓毒血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术前预防
①常规尿培养连续3天。
②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建议静脉滴注2~7天。
③对于梗阻明显,集合系统有感染有结石的患者,建议先行D-J管置入或肾造瘘。
(2)术中预防
在操作过程中,低压不等同于负压,故在转换器械时应密切注意进水和吸引,在保持视野清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注水量,并缩短手术时间,在最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一期引流,二期手术,梗阻解除即表示手术可结束。
当视野不清时,先明确原因,切勿盲目增大进水
视野不清的常见原因为:①出血:按术中止血操作要点进行止血;②感染:尿液混浊,可疑感染的情况,先开负压吸引,边吸引边进镜,水不开、满开或小开。
视野清楚时,及时减少进水
无操作等待、切换器械时,及时减少或者关闭进水。
(3)术后早期预测因素
术后2小时血常规白细胞的下降是尿脓毒血症的早期预警因子,可以通过监测白细胞变化来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地早期治疗。
(4)临床评价指标
①降钙素(PCT):2~6小时可检测到其水平升高,半衰期20~24小时,能快速有效反应治疗效果,也是指南唯一推荐指标。
②CRP:感染发生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半衰期长,故限制了急性期使用,也缺乏特异性,指南不推荐。
③白细胞计数。
(5)术前血小板计数与治疗
①当血小板计数在(75~100)×109/L时,通常强效抗感染药物治疗能纠正。
②血小板计数在(50~75)×109/L时,药物治疗,必要时同时给予透析,输注免疫球蛋白,感染控制或血小板提升至75×109/L以上后手术解除梗阻。
③当血小板计数在<50×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抗感染同时,手术解除梗阻。
(6)术后预防措施
①抗生素的降级使用:根据药敏结果,从高级逐步过渡到低级抗生素。
②通畅引流:留置内外引流管,感染性结石不做无管化治疗。
③密切观察感染指标变化PCT、CRP和白细胞。
④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其他系统并发症。
(7)感染性结石的长期用药和预防
①对于尿素酶细菌导致的感染,取净结石非常必要。
②根据药敏实验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③治疗量维持2周,使尿液达到无菌状态,之后剂量减半,维持3个月。
④每月复查尿培养,如有细菌,则恢复治疗量控制感染。
来源:张鑫 李建兴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