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病例】肾上腺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1-08

肾上腺海绵状淋巴管瘤(ACL)是罕见的淋巴管良性病变,直至2015年全球共有38篇文章报道53例。本篇报道1例。


【病例报告】


男性患者,29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肿物1个月”就诊,无头晕、头痛、心悸、四肢乏力;既往无高血压。查体未见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皮质醇742 nmol/L,醛固酮165.2 pg/ml,K+ 4.23 mmol/L。


【辅助检查】


肾上腺彩超


肾上腺区3.0 cm×2.2 cm不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


肾上腺CT


平扫及增强可见左侧肾上腺内侧支长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大小约2.9 cm×1.5 cm,密度均匀,CT值约23 HU,增强期未见明显强化。


【诊疗经过】


行经腹膜后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留置引流管1枚,术后病理,报告提示肾上腺海绵状淋巴管瘤,免疫组化D2-40(+)、CR(-)、CD34(-)、CK(-)。术后无并发症,并于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9个月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未见复发、转移。

图片1.png

图1:肾上腺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术后病理(HE×40)


【讨论】


1.ACL概述


ACL是肾上腺海绵状扩张的淋巴管组织构成的良性畸形,其中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59%患者为右侧单发,平均直径8.86 cm,平均发病年龄39.5岁。


ACL病因学机制至今未能明确,较被认可的假说有:淋巴管的畸形、淋巴管的囊性扩张、淋巴管至临近静脉的堵塞、错构瘤的囊性化生。


2.ACL诊断


ACL术前诊断多依靠影像学检查,但仅凭影像学诊断ACL困难。


超声表现为肾上腺区域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包块;CT表现为薄壁非实性非结节样组织,无明显强化,内容物低密度,无强化,有时可伴有出血;磁共振显像较CT更为灵敏,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复杂型淋巴管瘤T1T2均为高信号。


ACL术前仍需与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单纯囊肿相鉴别。GAO等建议其中具有嗜铬细胞瘤相关症状或者儿茶酚胺值显著升高且肿物直径大于4 cm的患者术前应用药物准备。


3.ACL治疗


无明显症状、瘤体小、内容物清亮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


肿瘤大小是进行外科干预的主要指标,然而现在还缺乏手术治疗统一指标。外科干预的方式有穿刺治疗、经腹肾上腺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


穿刺治疗复发几率高,即使注入博来霉素等硬化剂仍有复发可能,而且有恶性细胞转移风险。因此,仅推荐手术风险高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BULUS等认为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是治疗肾上腺良性疾病金标准,与机器人协助下肾上腺切除术相比,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明显差异。与开放性肾上腺切除术相比,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症状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和恢复快等优点。因此,直径小于8 cm的肿瘤推荐行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GAO等不建议术后激素替代治疗,因为大部分ACL表现为无功能。


术后标本表现为多房囊性结构,质脆,易碎,内容物为淡黄色或棕色非粘性液体。组织学上表现为不规则增大的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的囊腔,腔内可包含同质型非细胞性蛋白,并缺少红细胞。术后免疫组化结果中D2-40均阳性,CD-31、CD-34部分呈阳性,细胞角蛋白均阴性。其中,CD-31、CD-34难以区分淋巴管瘤和血管瘤。而D2-40是只在淋巴内皮细胞表达的跨膜黏蛋白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因此具有特异性。


来源:赵来,谷欣权,孟繁萍,等,肾上腺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报道(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2):973-974.

下一篇
【指南】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规范化指导
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癌性疾病第12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居第6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早期膀胱癌诊治的标准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已成为各级医院泌尿外科的常规手术。但其诊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本篇将着重详解。一、医院及科室条件保障1.医院保障泌尿外科、麻醉手术科、病理科等基本学科设置是TURBT开展的基础,有条件的单位可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科室的配置,以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与综合管理。2.科室管理(1)人员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麻醉,以及检验、影像、病理等团队的存在与相互配合是TURBT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2)患者管理: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的知悉,对医护团队的信任与配合是TURBT顺利开展的前提,医疗单位应具备完善的患者管理机制,从入院、手术、随访等各阶段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管理。二、实施操作1.手术适应证(1)影像学或膀胱镜检查发现的膀胱内肿瘤样病变,用于明确肿瘤的病理诊断和分级、分期,同时切除肿瘤。(2)NMIBC的外科手术治疗。(3)MIBC患者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外科治疗手段。(4)中、晚期膀胱癌的保守或姑息性治疗。2.手术禁忌证TURBT无绝对禁忌证,应在控制好患者伴随疾病的基础之上限期手术,对于因体位等原因无法行电切手术者,可考虑采用其他手术方法(如膀胱部分切除术等)进行治疗。3.术前评估与准备完善的术前检查与准备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效果的前提,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伴随疾病,并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以及有无上尿路肿瘤等并发疾病的存在。4.术前谈话与患者管理术前谈话与签字是手术前准备的重要一环,应由主管或主刀医师亲自进行,其目的在于患者的知情同意,也在于医师的自我保护。谈话时应强调手术风险与并发症,但不可过度夸大,使患者丧失信心。5.手术操作TURBT术的目的在于,切除肿瘤并确定病理诊断甚至明确肿瘤病理分期。(1)手术应当分步骤、规范系统性地完成:①麻醉;②摆放截石位,手术区域消毒、铺单;③置入电切镜,观察全尿道;④全膀胱镜检;⑤对有指征的患者进行选择性或随机活检;⑥切除膀胱肿瘤;⑦详细描述术中所见及标本情况,送病检;⑧完成手术过程记录。(2)膀胱多点活检与前列腺部尿道活检:原位癌的存在与否对疾病的预后及后续治疗有直接影响,同时基于膀胱肿瘤的多中心性及易复发性,建议电切时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行膀胱或前列腺部尿道多点活检。(3)肿瘤可视化新方法:荧光膀胱镜和NBI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膀胱癌的检出率,建议有条件单位可以在荧光或NBI引导下行TURBT。(4)TURBT肿瘤切除要点:建议视情况采用不同的切除方式,除TaG1/LG(低级别)肿瘤外,所有标本中都要求有逼尿肌组织。(5)止血方法: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仔细止血,保持视野清晰,肿瘤切割完成取出标本后应再次镜检,重复止血,以减少术后出血几率。6.术后处理(1)一般处理NMIBC患者行电切术后应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几率。即刻灌注则仅能使用化疗药物,并在没有膀胱穿孔或严重出血的前提下,术后尽早完成。(2)二次电切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进行二次电切,以保障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推荐首次电切后2~6周行二次电切,手术中对原肿瘤部位需要再次切除。7.术后随访应向患者强调术后进行规范随访的重要性,根据肿瘤复发、进展风险采用以膀胱镜检查为基础的个体化随访方案。三、临床风险事件的管理和控制1.手术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术中大的出血应立即电凝止血,如切破膀胱壁,损伤盆腔大血管,应立即中转开放,手术止血。术后出血通过导尿管引流、牵拉及膀胱冲洗多可处理,少数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止血或清除膀胱内血凝块。对于动脉出血,电凝止血效果不佳者也可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必要时输血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2)膀胱穿孔膀胱穿孔分为腹膜内穿孔与腹膜外穿孔,预防措施包括:①防止膀胱过度充盈;②有序切除肿瘤,仔细止血,保持视野清晰;③切除侧壁肿瘤时,采取适当措施注意预防闭孔神经反射;④对于体积较大或有肌层侵犯可能的肿瘤,可甚至考虑采用分期手术。2.特殊人群或情况处置前列腺电切术中发现的小乳头状膀胱肿瘤可同期切除,体积较大的或浸润性肿瘤则尽量避免同期手术。对于术前发现的膀胱肿瘤,除非必要,尽量避免同期行前列腺电切术。来源: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微创等离子手术体系及云规划解决方案项目组.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安全共识(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2):895-901.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