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指南】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安全共识

来自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1-03

前列腺穿刺活检仍然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良好的穿刺技术应兼具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针对前列腺癌疑似患者完成安全、高效的前列腺穿刺,将对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并以此制定合理化治疗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为主要的穿刺方式,包括经直肠和经会阴两种途径。两种途径穿刺的阳性率相似,临床上以经直肠途径活检更为常用。

1_副本.png


1.医院、科室条件保障


(1)科室管理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安全和顺利开展,需要医院及科室的制度和硬件设备保障,开展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医院及科室需要具备多学科协作诊治机制和应对危急重症的应急处理能力,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安全。


(2)人员配备


建议开展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医院或科室配备通过专业培训的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同时,相关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前列腺相关影像知识、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指征、规范的穿刺操作流程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最终保证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安全。


(3)设备配置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相关的设备需齐全,包括B超机、直肠超声探头、活检枪、穿刺针和穿刺定位架。部分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冠状、矢状面实时双画面成像的彩超设备,使用带有双穿刺通道的探头。


穿刺针切割组织的长度有1.5 cm及2.2 cm两种设定,临床应用时可结合前列腺大小、可疑病灶的大小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割长度。同时,穿刺应在手术室或独立穿刺室进行。


(4)患者管理


前列腺穿刺需同样重视患者的全程追踪管理。


前列腺穿刺前患者应首先完成“安全评估”、“疾病教育”、“知情同意”的流程式管理;穿刺期间患者需完成“诊断意义与并发症处理”的管理和教育;穿刺结束后患者尚需配合完成“后续信息反馈”和“规律随访追踪”。


最终,保证在正确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疑似患者人群中安全有效开展前列腺穿刺。


2.实施操作


(1)前列腺穿刺适应证


PSA是前列腺癌诊断、疗效评价时最为临床认可的血清标志物,结合国内前列腺癌发病现状,专家一致同意50岁以上男性常规进行PSA和直肠指检(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对DRE异常、影像学异常或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结合患者PSA及衍生指标、影像学改变及DRE,满足前列腺穿刺标准或重复穿刺标准的疑似患者建议行前列腺穿刺或重复穿刺。针对重复穿刺患者,改变穿刺路径或行基于多参数MRI/超声影像融合引导下的靶向穿刺都是提高重复穿刺阳性率的优化方案。关于重复穿刺的时机尚有争议,建议距前次穿刺3个月或更长时间,待前次穿刺后前列腺组织结构完全恢复。


(2)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禁忌证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无绝对禁忌证。当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急性感染得到控制,高血压危象、心脏功能不全纠正,糖尿病血糖稳定可行前列腺穿刺。


(3)临床操作


针对初次穿刺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一般推荐10~12针系统穿刺。穿刺前,建议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并仔细评估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身体状况及可能影响穿刺的合并症及合并用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前建议常规预防性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并在穿刺前完成肠道消毒,降低穿刺导致感染的发生风险。应详细记录穿刺相关信息、穿刺标本编号与穿刺部位,标本瓶分别编号送检。患者病理报告应按前列腺穿刺病理规范化模式进行报告。


(4)前列腺穿刺并发症及处理


①出血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后均可能发生血尿和血精,但通常轻微且具有自限性;经直肠穿刺还可能导致直肠出血,但严重的直肠出血是罕见的。


预防出血的措施包括:穿刺术前停用抗凝血类药物;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穿刺时定位准确,尽量避开尿道和膀胱;合理选择前列腺穿刺针数及穿刺路径等。


②感染


预防性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预防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导致的感染有益。但临床需注意,氟喹诺酮类药耐药菌群的产生,适当情况下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性用药控制感染。若穿刺后出现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


减少感染的策略包括:采用穿刺前灌肠和直肠消毒、敏感抗生素应用,严格掌握穿刺适应证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合理穿刺针数和选择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途径等都可以减少穿刺术后感染的发生。


③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前列腺穿刺术可能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急性尿潴留及下尿路症状等,这些并发症多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且发生率不高,给予对症处理后能有效缓解。


(5)特殊人群处理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可明显增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重视MS患者所受到的基础疾病影响,认真询问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对MS患者行前列腺穿刺应采取: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血糖、改用经会阴穿刺途径等,并重视对该类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评估并发症。


参考文献: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安全共识(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1):814-819.

下一篇
【病例】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瘤伴下腔静脉癌栓2例诊治经验
肾上腺是肝细胞癌(HCC)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率约8%。HCC的肾上腺转移瘤(AM)合并下腔静脉癌栓(IVCTT)较为罕见。术前易被误诊,手术难度大,需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随访。【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性,41岁,于2017年11月因“右侧腰背部疼痛2月”就诊。既往乙型肝炎病史10年。诊疗经过泌尿系增强CT示:右侧肾上腺区等密度团块影,大小8.0 cm×6.7 cm×7.7 cm,肿物与肝右叶及膈面分界不清(图1A);下腔静脉及双侧髂静脉广泛血栓或瘤栓形成(图1B)。图1:A 右侧肾上腺区等密度团块影8.0 cm×6.7 cm×7.7 cm;B 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下腔静脉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CEMRA)示:下腔静脉条带状异常低信号,考虑下腔静脉瘤栓形成,Mayo Ⅳ级(图2)。图2:下腔静脉自L1椎体下缘水平至右心房腔内可见条带状异常低信号,增强扫描部分节段沿管壁呈不均匀环状强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肿瘤全身显像示: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肾上腺皮质腺癌?(图3A)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图3B),其余器官未见明显转移。图3:A 右侧肾上腺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团块,与肝脏及右肾分界欠清,放射性摄取不均匀增高;B 下腔静脉内可见条状放射性浓聚灶行开腹探查及肾上腺肿物活检术:术中探查右肾、右肾上腺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下腔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分离过程中渗血多,无法单独游离下腔静脉近心端并套阻断带。向家属交代病情后放弃手术,术中取肿物活检。手术时间372 min,术中出血2000 ml。术后病理诊断:肝细胞性肝癌。免疫组化结果:PAX-8(弱阳性),SF-1(阴性),CK(阳性),Syn(阴性),CgA(阴性),Ki-67(50%阳性),HMB45(阴性),Inhibin-α(阴性),TTF-1(肝)(阳性),Hepatocyte(阳性),NapsinA(阴性),ALK(D5F3)(阴性),TFE-3(弱阳性),Glypican-3(阳性),CK8/18(阳性),CK7(阴性),CK19(灶状阳性),CK20(阴性),Arginase-1(灶状阳性),AFPC(灶状阳性),HBSAg(灶状阳性),CD10(灶状阳性),特殊染色结果AB-PAS(部分细胞阳性)。术后介入栓塞治疗联合阿帕替尼口服,随访8个月仍存活。病例2患者男性,62岁,于2018年1月因“右侧腰痛3月”入院。既往乙型肝炎病史50年。诊疗经过甲胎蛋白:2.4 ng/ml。泌尿系增强CT示:右侧肾上腺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图4A);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图4B)。诊断考虑:右肾上腺区恶性病变可能,下腔静脉瘤栓形成,MayoⅡ级;肝左叶异常强化灶,转移待除。图4:A 右侧肾上腺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9.5 cm×6.8 cm,可见不均匀强化;B 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下腔静脉超声示:腔静脉肝后段管腔内可见低回声,范围约4.9 cm×2.0 cm。诊断考虑:下腔静脉肝后段管腔内异常回声癌栓可能。患者口服酚苄明控制血压6周后,于2018年3月行右肾上腺巨大肿瘤切除术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探查肝脏呈肝硬化表现。游离过程发现组织粘连较重,在下腔静脉远心端留置血管阻断带,在肝尾状叶下方的下腔静脉(近心端)留置阻断带。阻断下腔静脉远心端,沿肾上腺中央静脉根部剪开下腔静脉,置入Foley尿管向下牵拉癌栓后迅速阻断近心端阻断带,完全切除肿瘤(图5)与癌栓,使用4-0血管线缝合下腔静脉切口后松开阻断。手术时间381 min,出血2500 ml,输红细胞1200 ml,血浆600 ml。图5:右肾上腺肿物标本病理诊断:中分化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伴片状出血及坏死;伴随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免疫组化结果:PAX-8(阴性),Inhibin-α(阴性),Hepatocyte(阳性),Glypican-3(阴性),SF-1(阴性)。术后服用靶向药治疗,随访5个月仍存活。【讨论】肾上腺是肝癌转移的常见部位,占肝癌转移的8%。肾上腺组织对肝癌细胞亲和性高,除淋巴、血行转移外,肝癌转移到肾上腺有独特的方式。右肾上腺贴近肝脏下表面形成肝肾上腺融合,融合处有很多扩张的血管,肝癌组织可经此转移至右肾上腺组织。因此,肾上腺转移好发于右侧。HCC AM伴IVCTT1.临床表现:可为腰痛。2.影像学表现:可为肾上腺区占位伴随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而缺乏肝脏原发肿瘤的表现,或肾上腺转移瘤与肝脏病变分界不清。3.诊断:当影像学检查同时发现肝脏病变和肾上腺病变时,常不易辨别原发灶与转移灶。泌尿系增强CT或MRI亦有误诊可能。诊断的金标准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确诊。同时,患者多有病毒性肝炎感染病史。此外,内分泌功能检查多表现为正常,可完善血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的检测,但如甲胎蛋白位于正常范围,不能除外HCC的可能(如病例2)。4.治疗:HCC AM伴IVCTT的手术难度较大,转移瘤通常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尤其以肾上极与肝下缘间粘连为著。癌栓通常起源于肾上腺转移灶,通过肾上腺中央静脉延伸至下腔静脉,可能造成下腔静脉(近心端)留置阻断带的位置过高(偏向头侧)而增加下腔静脉近心端游离的范围,增大手术难度。手术治疗肝癌肾上腺孤立性转移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有学者报道接受肾上腺切除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4个月,非手术治疗(经动脉栓塞和经皮乙醇注射)的患者为11.1个月,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为5.7个月。WAKAYAMA等回顾性分析13例肝癌伴下腔静脉或心房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61.5%)出现远处转移,2例为右侧肾上腺转移(癌栓大多来源于肝静脉),仅有1例(7.7%)来源于右侧肾上腺静脉。1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5例(46.2%)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80.0%、中位生存期为30.8个月,而接受非根治性手术治疗即有残留肿瘤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29.2%、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均复发,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3.8个月。综上所述,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瘤伴下腔静脉癌栓临床罕见,术前易被误诊,手术难度大,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来源:刘茁,赵勋,田晓军,等.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瘤伴下腔静脉癌栓2例诊治经验(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12):971-972.
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