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泌尿肿瘤专家谈【九】 | 肾肿瘤精准分类最新研究进展

来自  大家泌尿  2024-11-20

人工智能(AI)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技术被探索用于临床诊疗,尤其在提高组织病理学分类的准确性方面至关重要。因此使用AI对肾细胞癌(RCC)等肿瘤进行分类颇具前景。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RCC亚型设计的AI模型,为此布朗大学的程亮(医学博士,理学硕士)教授团队联合多个学科完成了一项针对RCC的AI模型设计,并将研究成果《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multi-class histo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kidney neoplasms》于2023年发表在《Journal of Pathology Informatics》期刊。该研究利用252张全玻片图像(WSI)(包括56张透明细胞RCC、81张乳头状RCC、51张嫌色细胞RCC、39张透明细胞乳头状RCC和6张肾母细胞瘤图像)创建了一个计算模型。该AI图像分类器的开发使用了298,071个图像块(每个350×350像素)。该计算模型表现优异,为AI模型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需使用多机构多中心的大型数据集和前瞻性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该AI模型。

 

一、研究背景
肾细胞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诊断通常基于症状、影像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能区分肾细胞癌亚型及良性肾肿瘤,对预后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病理学家稀缺及免疫组织化学等辅助研究有限是一大挑战。数字病理学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析技术,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为自动化图像分类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旨在创建能区分多种肾细胞癌亚型和良性肾肿瘤的计算AI模型,并评估其在全玻片图像验证数据集上的性能。

 

二、全玻图像分类
本研究总共使用了252张全玻片图像(WSI)来创建基于AI的图像分类器(197张WSI)和全玻片图像级别的肿瘤分类数据集(55张WSI)。


三、创建AI图像分类器
AI图像分类器通过Google AutoML API创建,使用298,071个非重叠的图像块进行开发,这些图像块被详细分类并随机划分为训练集(75%)、测试集(5%)和验证集(20%)。图像分类器经过1小时训练后,在基于区域下部分精确率曲线(AuPRC)的平均精确度上达到了76%(图1),经过8小时训练后,该指标提升至93%。在50%的阈值下,图像分类器的精确度为88%,召回率为86%(图1)。在分类任务中,该模型对嗜酸细胞瘤的分类表现最佳(94%),而对嫌色性肾细胞癌(ccpRCC)的分类表现最差(47%)。此外,文中还提到了1小时和8小时训练模型的混淆矩阵。

 

三、全玻片图像性能

为了评估图像块分类器的性能,采用了独立的全玻片图像(WSI)验证数据集。该分类器的任务是识别全玻片图像中的肿瘤图像块。每张全玻片图像包含的肿瘤图像块数量不等,平均985个,范围在35至2,508个之间。多数全玻片图像中,最常见诊断的图像块占比很高,超过67%的病例中,最常见诊断的图像块占比超过90%。基于多数投票的肿瘤分类方法表现良好,在85%的病例(47/55)中正确分类了肿瘤,包括肾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等多种类型。所有占比高于0.77的肿瘤均被正确分类。

综上所述,图像块分类器在全玻片图像验证数据集上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病理学家随机检查了全玻片图像数据集中高置信度预测的肿瘤图像块,发现它们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图3)。具体而言:
ccRCC(嫌色性肾细胞癌)图像块显示透明细胞小巢和肺泡结构(图3a)。

pRCC(乳头状肾细胞癌)图像块有乳头状突起,分为1型(嗜两性细胞质)和2型(嗜酸性细胞质)(图3b)。

chRCC(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图像块展现植物状细胞边界、核周晕及混合细胞(图3c)。

ccpRCC(集合管癌)图像块有透明细胞短乳头状突起和管囊状结构(图3d)。

嗜酸细胞瘤图像块含嗜酸性细胞巢及小囊肿(图3e)。

肾母细胞瘤图像块显示高核质比细胞的紧密管状结构(图3f)。

(图片在网站上观看会导致画面变形,请于大家泌尿公众号上阅读全文。)

该模型能准确区分嫌色性肾细胞癌(ccRCC)与集合管癌(ccpRCC),以及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乳头状突起与集合管癌。模型未将ccpRCC误判为ccRCC。同时,模型在区分嗜酸细胞瘤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hRCC)方面表现优异,无显著重叠。特例分析显示,模型在全玻片中将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嗜酸性变异型准确归类,但在分析部分图像块时因嗜酸性细胞巢结构干扰,误判为嗜酸细胞瘤,提示需持续优化算法。

 

五、结论

本研究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AI)模型应用于肾细胞肿瘤(RCC)亚型的精细分类中,成功区分了六种关键的RCC亚型,包括嫌色性肾细胞癌(ccRCC)、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等,甚至在肾母细胞瘤这一难以分类的肿瘤上也取得了成效。相较于过去主要局限于2-3种RCC亚型分类的研究,本研究显著拓宽了研究的广度,覆盖了四种最常见的RCC亚型(合计占RCC总病例的95%),并纳入了嗜酸细胞瘤和肾母细胞腺瘤。
鉴于罕见肿瘤亚型病例数据的稀缺性,本研究正积极推动多机构合作,以加速病理学领域AI研究的进展。通过全切片图像(WSI)验证数据集,本研究深入评估了AI模型在肾切除术标本上精准区分六种RCC亚型的能力。然而,数据集未涵盖活检标本,且pRCC病例的增加可能带来选择偏倚。同时,虽然ccRCC病例多为2级和3级,但本研究未进行等级亚组性能分析。
尽管在创建诊断标签时采用了相对朴素的多数投票技术,但该AI模型在全自动诊断WSI方面已初步展现出潜在的准确性。为确保其可重复性,仍需进行大规模、多机构参与的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Gondim,D D.,AlObaidy, K l., ldrees, M.T, Eble, J N.,& Cheng, L.(2023). 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ed multi-class histo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kidney neoplasms. Jouma/ ofPathologyInformatics,14.100299
 

下一篇
泌尿肿瘤专家谈八:前列腺癌进展和治疗耐药性的重要介导因素
前列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这对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构成了重大挑战。本文探讨了非遗传因素对前列腺癌异质性的影响,以及肿瘤异质性与抗癌治疗相关的表型转换,并总结了靶向肿瘤环境的挑战,强调需要深入研究肿瘤异质性,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   一、克隆异质性  前列腺癌是多灶性疾病,各病灶可能具有不同表型(肿瘤间异质性),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多个病灶融合会增加肿瘤异质性(肿瘤内异质性)。其起源存在争议,有单克隆起源和多克隆起源两种观点,相关研究从基因和突变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证据,但具体起源因病例而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2.1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异质性 ①起源多样:传统认为CAFs源于基质细胞和癌细胞产生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或缺氧诱导因子(HIF)-1α通路影响下的驻留成纤维细胞,也可由内皮 - 间充质或上皮 - 间充质转化、基质中的其他成熟细胞转分化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癌症干细胞也是其关键起源之一。 ②功能多样:在前列腺癌中,p62、CD90等基质特异性标志物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如CXCL - 13、CD105等标志物与前列腺癌的进展和表型转换有关;单细胞技术发现人前列腺中的CAFs有六个亚群,分泌不同细胞因子,影响肿瘤生长和进展;CAFs的异质性还体现在与上皮细胞的共进化及肿瘤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上,其分泌组在前列腺癌进展中发生变化,空间转录组学揭示了多灶性前列腺癌中CAFs基因表达的梯度变化;此外,CAF丰富的肿瘤环境中,细胞外基质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的平衡破坏会导致肿瘤更具侵袭性。   2.2 缺氧驱动的异质性 前列腺癌血管形态异常,微血管密度与转移、侵袭性和疾病阶段相关,导致肿瘤缺氧的时空异质性。缺氧影响肿瘤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诱导肿瘤细胞表型变化、促进间充质-上皮转化、神经内分泌转分化、影响肿瘤干细胞特性、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等,因此评估肿瘤缺氧状态需考虑时空异质性,可能需要多次活检。 2.3 免疫驱动的异质性 免疫系统在前列腺癌中有抗肿瘤和促肿瘤双重作用,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具有空间异质性,与前列腺癌进展和预后相关。前列腺癌微环境呈免疫抑制状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和可塑性,其极化状态影响肿瘤发展。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肿瘤微环境中功能复杂,具有肿瘤抑制或促进作用,影响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功能。肿瘤缺氧可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变化,促进免疫逃逸,如上调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表达。前列腺癌免疫环境复杂、动态,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索免疫介导的肿瘤异质性有助于开发精准治疗方法。 三、治疗诱导的异质性 晚期转移性癌症治疗后仍可能复发,肿瘤异质性使癌细胞在治疗中存活并产生耐药性。例如,多倍体巨癌细胞(PGCCs)表型与前列腺癌对多西他赛化疗反应差相关;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存在时空异质性,治疗后可发生表型转换,如向神经内分泌癌转变,针对此可采用表观遗传疗法等;PARP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有效,但会出现耐药性,其机制包括BRCA2回复突变、药物外排转运蛋白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过表达等;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治疗前列腺癌效果不佳,因癌细胞抗原表达异质导致免疫逃逸。因此,需要联合靶向治疗敏感和耐药肿瘤细胞以提高疗效。 四、靶向基质策略的挑战 首先,不同阶段前列腺癌肿瘤基质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尚不清楚,目前临床前模型难以准确模拟肿瘤基质成分,需纳入更多系统和开发先进遗传模型。 其次,缺乏可靠的靶向肿瘤基质的诊断标志物,肿瘤异质性是其难以确定的原因之一。 此外,肿瘤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复杂性,治疗过程中需多次活检以预测治疗反应和制定决策。 五、结语 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在前列腺癌进展和治疗耐药中起关键作用。深入研究其机制,克服靶向基质策略挑战,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未来研究应聚焦异质性关键机制,推动前列腺癌精准治疗发展。   参考文献:Ge, R. ,  Wang, Z. , &  Cheng, L. . Tumor microenvironment heterogeneity an important mediator of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herapeutic resistance. npj Precision Oncology.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