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腹膜外途径腹腔镜膀胱全切340例经验

来自  大家泌尿  2024-10-18

目前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术联合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术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传统的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主要经腹腔途径完成,术中破坏了腹膜的完整性,不利于患者术后的肠道功能恢复,容易发生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通过对手术方式的不断尝试与探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开展了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ELRC)。与经腹腔途径相比,腹膜外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腹膜的完整性,实现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分隔,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手术步骤

 

1.患者体位及“两刀法”建立腹膜外腔 

患者平躺于手术台上,全身麻醉后,臀部稍垫高,调整手术台,使患者头低脚高位倾斜15°。用“两刀法”建立腹膜外腔,在脐下做一正中切口(1 点),长度4cm左右,随后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至腹直肌前鞘,先紧贴白线左侧切开腹直肌前鞘,用手指游离左侧腹直肌与腹膜间隙,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右侧。接下来用甲状腺拉钩向前外侧拉起双侧腹直肌,切断腹直肌与白线、腹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放入气囊扩张器,注入约750ml气体扩张腹膜外间隙。

 

2.Trocar置入

采用5点穿刺通道,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于平1点腹直肌左右外侧缘置入12mm(2点)、10mm(3点)Trocar,分别于左右髂前上棘内上方2cm处各置入5mm Trocar(4、5点),用7号丝线紧密缝合切口,建立气腹后,1点置入10mm Trocar作为镜头通道。

 

3.游离切断精索

扩大腹膜外腔间隙,沿膀胱颈部外侧向上游离暴露输精管与精索血管,用Hem-o-lok钳夹切断。

 

4.游离切断脐动脉、部分膀胱后外侧韧带

扩大髂窝间隙,游离腹膜与髂血管间隙,暴露左侧髂内动脉,充分游离左侧脐动脉,用Hem-o-lok钳夹切断,继续向下游离并切断部分膀胱后外侧韧带。

 

5.游离输尿管

内推腹膜,于脐动脉内侧寻找输尿管,沿输尿管后方游离输尿管至膀胱,然后在距膀胱约2cm处用带线Hem-o-lok钳夹切断。

 

6.游离输精管、精囊

助手医师一手提起输精管,一手压低腹膜,主刀医师沿输精管后方游离至精囊背侧。右侧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于精囊、膀胱颈部后方会师。

 

7.游离膀胱

助手医师一手提起膀胱,一手向下按压腹膜,形成一定张力,主刀医师用超声刀游离膀胱尖与膀胱后方,切断脐正中韧带和两侧脐内侧韧带,游离至膀胱颈部。

 

8.游离前列腺

切开两侧盆筋膜,缝扎、切断背深静脉复合体(DVC),切断两侧前列腺韧带,切断前列腺尖部及尿道。

 

9.淋巴结清扫

沿髂外血管向上游离腹膜外间隙,避免损伤血管周围的神经,然后清扫髂外血管及闭孔淋巴结。


 

二、讨论

 

实现完全腹膜外入路的腹腔镜手术的关键和保障是腹膜外腔的成功建立。传统的“一刀法”腹膜外腔建立方式容易损伤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导致建腔失败,甚至损伤肠道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对此本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两刀法”腹直肌前鞘切开腹膜外腔建立技术,于白线两侧两刀切开腹直肌前鞘,游离腹直肌与后鞘间隙,切断连接白线与腹膜的结缔组织,成功率在99%以上,确保了腹直肌后鞘和腹膜的完整性,减少了传统“一刀法”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较于经腹腔途径,ELRC具有手术难度大,操作空间小的缺点,但通过对手术技巧的充分应用,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降低。ELRC采取15°头低脚高位,在满足手术操作的同时,避免了经腹腔入路严重头低脚高位对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与经腹腔途径相比,ELRC的手术步骤更加复杂且术中绝大多数血管神经等解剖学标志都被结缔组织包绕,对于不熟悉腹膜外解剖学位置的初学者来说,手术难度会增加,从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借助3D腹腔镜下的三维立体结构,能清晰辨认组织器官的层次和毗邻关系,术者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进行手术操作,最大程度避免损伤腹膜、血管及神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中风险。我们通过离断精索、游离扩大双侧髂窝间隙、向内侧游离腹膜来获得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随后可顺利完成膀胱切除及双侧淋巴结的清扫。膀胱尖部和底部的游离是开放膀胱全切术的难点,对于ELRC来说同样如此。

 

助手医师一手提起膀胱尖部,一手向下按压腹膜,使膀胱尖部与腹膜之间保持一定张力,主刀医师利用左手吸引器探路和右手超声刀的锐钝分离结合,在膀胱外脂肪与腹膜间隙游离。为保证腹膜完整及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我们总结了3个“紧贴”--紧贴输精管、紧贴精腺、紧贴前列腺。术中采用3D腹腔镜下带线Hem-o-lok标识输尿管、丝线悬吊固定目标回肠段、体外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肠道及建立贮尿囊等操作,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

 

本中心已完成340例膀胱癌患者的ELRC,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肠梗阻是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本中心340例行ELRC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仅为3.24%,明显低于前期的报道。

术后第1天要求患者下床活动,小剂量经口进饮,尽早停用生长抑素,2支/d开塞露纳肛,尽早为患者补充能量及蛋白质以防低蛋白,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对此我们的经验是患者术前严格进行肠道准备,并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3代头孢)。相较于经腹腔途径手术,腹膜外手术降低了肠梗阻的发生率,但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增加。对此我们通过盆腔留置2根负压引流管引流至腹膜外腔且术后尽早补充蛋白,有效降低了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率。

下一篇
泌尿肿瘤专家谈(05期) | 睾丸癌诊疗进展:挑战与希望并存
睾丸癌是年轻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特定地区和人群中。过去几十年,睾丸癌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患者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由美国布朗大学程亮教授(Liang Cheng, M.D., M.S.)发表在BMJ杂志上的一篇题为“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esticular cancer”综述,深入综述了睾丸癌在发病机制、诊断成像、预后生物标志物、治疗管理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关键信息--指南建议     ​NCCN、ESMO和EAU指南在GCTs管理的基本方面一致,对Ⅰ期疾病倾向于监测,高风险Ⅰ期非精原细胞瘤监测或辅助BEP×1为同等选择,转移性疾病治疗推荐根据风险分层使用不同化疗方案,挽救化疗推荐常规剂量化疗(CDCT)或高剂量化疗(HDCT)。 NCCN指南侧重非精原细胞瘤,精原细胞瘤诊疗细节不足;ESMO指南提供全面诊断和管理建议及长期随访和生存护理建议;EAU指南最新且全面,包括治疗晚期毒性。   1. 睾丸 GCTs 的发病机制 1.1 原始生殖细胞的转化:GCTs 的发病机制始于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恶性转化,形成原位生殖细胞肿瘤(GCNIS),多倍体化和非整倍体化是 PGCs 恶性转化的早期关键因素,12p染色体短臂异常发生在大多数但并非所有 GCTs。 1.2 GCNIS 的进展:GCNIS 细胞类似于 PGCs,具有全能性,表达胚胎干细胞标志物。当 GCNIS 主要表达 SOX17 或 SOX2 时,分别预示可能发展为精原细胞瘤或胚胎癌,但具体进展驱动因素不明。   2. 现代肿瘤学时代的诊断成像 2.1 PET/CT的作用:常规 CT 是 GCTs 诊断的标准,FDG PET/CT 用于 I 期非精原细胞瘤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用于评估化疗后残留病变效果有限,不推荐常规使用;对于纯精原细胞瘤残留肿块,PET 阴性结果可考虑随访,阳性结果需谨慎决策。 2.2 MRI的作用:MRI 可作为替代成像方法,在某些研究中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一般不推荐用于分期和监测治疗效果,是诊断脑转移的首选方法。   3. 预后和生物标志物的演变 3.1 风险分层模型:IGCCCG (International Germ Cell Cancer Collaborative Group) 于1997 年推出的转移性疾病风险分层模型在 2021 年更新后,改善了睾丸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例如,非精原细胞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在不同风险组均有所提高,精原细胞瘤的 5 年总体生存率也在良好风险和中等风险疾病中分别从 86% 提高到 95%、从 72% 提高到 88%。乳酸脱氢酶高于正常上限2.5倍是良好风险疾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化疗后标志物下降情况也对预后有预测价值。 3.2 miRNA371a - 3p:是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在 GCTs 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望用于 I 期疾病和化疗后残留疾病,但其临床应用场景尚未明确,指南目前不推荐常规评估除 AFP、HCG 和 LDH 以外的生物标志物。 3.3 其他生物标志物:免疫机制相关的PD - L1、炎症指标等可预测预后,但抗 PD - 1 和抗 PD - L1 药物在难治性患者中无效;其他生物标志物如碳酸酐酶 9、β - 1,4 - 半乳糖苷转移酶 - I、DNA 损伤等也与预后相关。   4. GCTs 的治疗与管理 Ⅰ期疾病     ​精原细胞瘤:大多数患者行睾丸切除术后可治愈,10 - 20% 会复发,肿瘤大小是复发风险因素;辅助放疗可降低复发率,但会增加第二癌症风险,不再推荐;辅助卡铂单周期治疗复发风险为 2 - 9%;主动监测是首选,复发患者经化疗治愈率高。     ​非精原细胞瘤:50 - 80% 患者睾丸切除术后可治愈,治疗策略包括主动监测、BEP×1 或RPLND;BEP×1 可降低复发风险;RPLND 可能导致逆行射精;多数专家和指南主张对所有 I 期睾丸 GCTs 进行主动监测,高风险患者可考虑辅助治疗(图1)。   Ⅱ期疾病     ​精原细胞瘤:治疗方法包括 BEP×3 或 EP×4 化疗、RPLND 或放疗,放疗增加第二癌症风险,许多专家避免使用;多项研究支持化疗在 II 期精原细胞瘤中的疗效,RPLND 可作为替代治疗,但需谨慎选择患者。     ​非精原细胞瘤:主要采用 BEP×3 或 EP×4 化疗;对于血清标志物正常且腹膜后淋巴结<3cm 的患者,可考虑行神经保留 RPLND(需谨慎选择患者)。   Ⅲ期疾病:根据 IGCCCG 标准分为不同风险组,低风险患者采用 BEP×3 或 EP×4 治疗,中风险和高风险患者采用 BEP×4 或 VIP×4 治疗,强化化疗方案未改善低风险患者预后,且毒性增加。   挽救治疗:20 - 30% 患者一线治疗后复发,需挽救化疗,少数患者可行挽救手术;常规剂量化疗(CDCT)和高剂量化疗(HDCT)是挽救治疗的两种方法,HDCT 疗效较好,但缺乏 3 期随机试验支持,目前指南推荐两者均可作为首选,复发后再次挽救治疗毒性高且治愈率低。   化疗后手术:化疗后如有残留转移灶应手术切除,非精原细胞瘤残留淋巴结大于 1cm 时需行 PC - RPLND,对于小于 1cm 的淋巴结是否手术存在争议;精原细胞瘤残留肿块小于 3cm 一般监测,大于 3cm 且 PET/CT 阴性时可考虑手术,阳性时需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复发情况。微创手术不推荐,应作为实验性方法。   5. 顺铂耐药机制和相关临床试验 耐药机制:包括肿瘤细胞内顺铂积累减少、DNA 修复途径激活、p53 下调、多能性标志物过表达、表观遗传变化、WNT/β - catenin 通路异常调节和炎症微环境等。 临床试验:克服顺铂耐药的临床试验大多失败,但仍需持续努力,目前有多项关于 GCTs 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包括评估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等。   6. 超越传统医学 人工智能:在睾丸癌诊断和治疗中有应用潜力,如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创建预测模型、检测肿瘤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预测组织学类型和肾毒性等,但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临床实践应用。 新兴治疗:一些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正在研究中,如 MET 抑制剂、抗 CD30 药物等,但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7. 结论 ​睾丸癌在生物学、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如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手术技术的改进、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等。然而,对于顺铂耐药患者的预后改善仍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寻找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克服耐药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以提高睾丸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