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腹膜外途径腹腔镜膀胱全切340例经验

来自  大家泌尿  2024-10-18

目前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术联合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术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传统的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主要经腹腔途径完成,术中破坏了腹膜的完整性,不利于患者术后的肠道功能恢复,容易发生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通过对手术方式的不断尝试与探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开展了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ELRC)。与经腹腔途径相比,腹膜外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腹膜的完整性,实现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分隔,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手术步骤

 

1.患者体位及“两刀法”建立腹膜外腔 

患者平躺于手术台上,全身麻醉后,臀部稍垫高,调整手术台,使患者头低脚高位倾斜15°。用“两刀法”建立腹膜外腔,在脐下做一正中切口(1 点),长度4cm左右,随后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至腹直肌前鞘,先紧贴白线左侧切开腹直肌前鞘,用手指游离左侧腹直肌与腹膜间隙,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右侧。接下来用甲状腺拉钩向前外侧拉起双侧腹直肌,切断腹直肌与白线、腹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放入气囊扩张器,注入约750ml气体扩张腹膜外间隙。

 

2.Trocar置入

采用5点穿刺通道,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于平1点腹直肌左右外侧缘置入12mm(2点)、10mm(3点)Trocar,分别于左右髂前上棘内上方2cm处各置入5mm Trocar(4、5点),用7号丝线紧密缝合切口,建立气腹后,1点置入10mm Trocar作为镜头通道。

 

3.游离切断精索

扩大腹膜外腔间隙,沿膀胱颈部外侧向上游离暴露输精管与精索血管,用Hem-o-lok钳夹切断。

 

4.游离切断脐动脉、部分膀胱后外侧韧带

扩大髂窝间隙,游离腹膜与髂血管间隙,暴露左侧髂内动脉,充分游离左侧脐动脉,用Hem-o-lok钳夹切断,继续向下游离并切断部分膀胱后外侧韧带。

 

5.游离输尿管

内推腹膜,于脐动脉内侧寻找输尿管,沿输尿管后方游离输尿管至膀胱,然后在距膀胱约2cm处用带线Hem-o-lok钳夹切断。

 

6.游离输精管、精囊

助手医师一手提起输精管,一手压低腹膜,主刀医师沿输精管后方游离至精囊背侧。右侧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于精囊、膀胱颈部后方会师。

 

7.游离膀胱

助手医师一手提起膀胱,一手向下按压腹膜,形成一定张力,主刀医师用超声刀游离膀胱尖与膀胱后方,切断脐正中韧带和两侧脐内侧韧带,游离至膀胱颈部。

 

8.游离前列腺

切开两侧盆筋膜,缝扎、切断背深静脉复合体(DVC),切断两侧前列腺韧带,切断前列腺尖部及尿道。

 

9.淋巴结清扫

沿髂外血管向上游离腹膜外间隙,避免损伤血管周围的神经,然后清扫髂外血管及闭孔淋巴结。


 

二、讨论

 

实现完全腹膜外入路的腹腔镜手术的关键和保障是腹膜外腔的成功建立。传统的“一刀法”腹膜外腔建立方式容易损伤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导致建腔失败,甚至损伤肠道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对此本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两刀法”腹直肌前鞘切开腹膜外腔建立技术,于白线两侧两刀切开腹直肌前鞘,游离腹直肌与后鞘间隙,切断连接白线与腹膜的结缔组织,成功率在99%以上,确保了腹直肌后鞘和腹膜的完整性,减少了传统“一刀法”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较于经腹腔途径,ELRC具有手术难度大,操作空间小的缺点,但通过对手术技巧的充分应用,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降低。ELRC采取15°头低脚高位,在满足手术操作的同时,避免了经腹腔入路严重头低脚高位对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与经腹腔途径相比,ELRC的手术步骤更加复杂且术中绝大多数血管神经等解剖学标志都被结缔组织包绕,对于不熟悉腹膜外解剖学位置的初学者来说,手术难度会增加,从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借助3D腹腔镜下的三维立体结构,能清晰辨认组织器官的层次和毗邻关系,术者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进行手术操作,最大程度避免损伤腹膜、血管及神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中风险。我们通过离断精索、游离扩大双侧髂窝间隙、向内侧游离腹膜来获得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随后可顺利完成膀胱切除及双侧淋巴结的清扫。膀胱尖部和底部的游离是开放膀胱全切术的难点,对于ELRC来说同样如此。

 

助手医师一手提起膀胱尖部,一手向下按压腹膜,使膀胱尖部与腹膜之间保持一定张力,主刀医师利用左手吸引器探路和右手超声刀的锐钝分离结合,在膀胱外脂肪与腹膜间隙游离。为保证腹膜完整及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我们总结了3个“紧贴”--紧贴输精管、紧贴精腺、紧贴前列腺。术中采用3D腹腔镜下带线Hem-o-lok标识输尿管、丝线悬吊固定目标回肠段、体外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肠道及建立贮尿囊等操作,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

 

本中心已完成340例膀胱癌患者的ELRC,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肠梗阻是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本中心340例行ELRC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仅为3.24%,明显低于前期的报道。

术后第1天要求患者下床活动,小剂量经口进饮,尽早停用生长抑素,2支/d开塞露纳肛,尽早为患者补充能量及蛋白质以防低蛋白,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对此我们的经验是患者术前严格进行肠道准备,并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3代头孢)。相较于经腹腔途径手术,腹膜外手术降低了肠梗阻的发生率,但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增加。对此我们通过盆腔留置2根负压引流管引流至腹膜外腔且术后尽早补充蛋白,有效降低了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率。

下一篇
RP术后标本报告最新建议:关于“三级”术语的留与弃
Gleason评分(GS)和分级组(GG)作为前列腺癌(PCa)的独立预后因素,其重要性体现在预测生化复发(BCR)、转移及特异性死亡率上。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中,GS的确定依据是主次等级的总和,这一标准广泛适用于所有腺癌结节的评估。然而,部分RP标本中存在“第三级”HG模式,其临床影响显著,但报告方法尚存争议,针对该问题,布朗大学的程亮教授(医学博士,理学硕士)在《European Ur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ow To Report the Minor Component of a High-grade Pattern in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s: Time To Abandon the“Tertiary”Terminology?》文章。这篇文章对如何报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本中高级别模式的次要成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文章强调应将最严重癌等级纳入Gleason分级,防BCR及远处转移风险低估,确保治疗充分。呼吁病理学家与临床医生紧密合作,深入理解高级别次要成分的临床影响,以优化手术患者分层及高风险患者的辅助治疗选择。   1. “第三级”高级别模式的现状   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中,约6%至24%的标本显示前列腺癌(PCa)结节含多种Gleason模式,特别是体积小的“第三级”高级别(HG)模式虽研究不足但临床意义重大。HG模式占比因肿瘤结节而异,影响Gleason评分(GS)和Gleason分组(GG)的判定。对于RP标本中额报告次要HG模式的首选方法一直存在不确定性。   2. 关于“第三级”模式的共识:   2.1 美国病理学家学院(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2021年和2023年指南均使用5%的阈值来定义两种报告方式: ①如果在给定的结节中,Gleason模式5的存在比例小于5%,则应报告为次要的“第三级”模式5,但不计入评分(即,主要模式为4+3=7,附带次要的“第三级”模式5,GG 3)。 ②如果Gleason模式5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则应将其计入评分作为次要模式,不考虑“第二常见”规则。   2.2 对于单一结节,如果模式3占60%,模式4占25%,模式5占15%,则最终GS为3+5=8。在这种情况下,Gleason模式5是第三常见的模式。因此,在此类情况下,适用活检规则:“GS是主要Gleason级别与最差(在非主要级别中)Gleason级别的和”。   2.3 如果有一个主要模式(例如,模式3占97%)以及模式4或模式5的小病灶(<5%;在这种情况下,为次要的次要模式),则有两种可能的处理方式: ①将肿瘤评分为7或8(分别为3+4或5),并报告Gleason模式4或5的小百分比。 ②将肿瘤评分为6(3+3),不包括作为次要模式的<5%的Gleason模式4或5。   3. ISUP与泌尿生殖病理学会(Genitourinary Pathology Society,GUPS)关于“第三级”模式报告的建议   3.1 两个学会已就“第三级”模式5的定义达成一致(即,需要<5%的模式5才能被视为“第三级”模式),并同意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中报告GG 2和GG 3癌症的“第三级”模式5。然而,GUPS特别指出,仅在GG 2或GG 3(Gleason评分3 + 4或4 + 3,因此表明同一结节中应存在其他两种不同模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样本中使用“次要第三级模式5”。   3.2 GUPS白皮书建议,当Gleason模式5的占比超过5%时,该模式在Gleason评分体系中被视为次要模式,并且需要同时记录这一“次要第三级模式5”以及整体的Gleason评分。鉴于目前尚缺乏关于次要模式5是否会显著影响预后,进而将其归类至更高风险组的共识,GUPS建议在此类情况下维持原有的GG等级不变。相反,在主要模式为4且Gleason模式5的比例<5%的情况下,GUPS共识是将其等级报告为Gleason评分4 + 5 = 9,并注明Gleason模式5的比例是次要的(即,<5%),而ISUP则将此类肿瘤指定为GG 4(Gleason评分4 + 4 = 8)伴“第三级”模式5。同样,在主要(即,98%)为Gleason模式3结节且次要(2%)为模式4的情况下,GUPS建议将其报告为Gleason评分3 + 4 = 7(GG 2),模式4的比例<5%,而ISUP则将此类肿瘤指定为GG 1(Gleason评分3+3 = 6)伴“第三级”模式4。   4.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关于“第三级”模式报告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发布的第五版肿瘤分类承认,如果肿瘤中存在占肿瘤比例5%以上的高级别成分,则在2019年的ISUP和GUPS系统中可能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取决于具体的分级情况。对于导管内癌,临床报告和研究论文应明确说明所采用的报告/分级方法,以便对患者的风险进行分层并允许跨研究比较,从而做出最终的共识性建议。   ​5. 文献中的“第三级”模式   已有几项研究表明,Gleason评分模式5中的任何微小成分都会降低无BCR生存率,尽管不同的研究小组采用了不同的“三级”高分级模式的定义。在大多数研究中,RP标本中的“三级”分级模式被定义为第三种最常见的、最高级别的模式(即Gleason评分模式5),其在主导肿瘤结节中的占比小于5%。   6. 我们是否应该放弃“第三级”这一术语?   在主要模式和第二主要模式相同的情况下,模式5的出现将代表第二种更高级别的癌症成分,而不是“第三级”模式;在存在三种模式且模式5是第三不主要但占比超过5%的情况下,它应作为次要模式计入评分。在这些情况下,“次要”的Gleason模式5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术语。我们认为“第三级”这一术语已经过时,应该放弃,以避免混淆。   7. 我们如何改进?   我们可借助图像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先进工具,来量化结节中高级别模式占据的绝对面积,提供更准确的病理评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8. 本文的核心结论   在评估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病理标本时,应将观察到的最高(即最差)癌症级别纳入总体Gleason评分体系之中。此举旨在精准评估患者的生化复发(BCR)及远处转移风险,确保治疗方案的充分性,避免对患者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本白金意见不仅是一项专业建议,更是对病理学家与临床医生携手合作的诚挚呼吁,共同致力于提升患者治疗决策的精准性。同时,深入探究次要高级别模式的临床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精细地划分手术治疗患者的风险层级,并为高风险群体量身定制辅助或挽救性治疗策略,以期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