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膀胱癌的分级体系与分子分型机制在精准预测治疗反应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关联到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及患者的预后评估。2024年,美国布朗大学程亮教授(医学博士,理学硕士)在《European Ur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Current Issues in Bladder Cancer: Main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的社论文章。该文章深入剖析了当前膀胱癌病理学报告中所面临的挑战,并依据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的共识会议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进现状、促进标准化实践的宝贵建议。
二、膀胱癌病理学报告现状
膀胱癌的诊断、分级和分期二十年来相对稳定,但病理学报告仍有问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使用两种分级系统,新旧并存,欧洲泌尿学协会曾因数据不足而建议并行使用。现有更多数据支持比较,且提出混合分级系统。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作为独立实体存争议,其流行率下降。分级异质性常见但标准化不足,低级癌伴高级别成分的预后意义不明。T1亚类浸润程度报告无统一方法,影响标准化。膀胱癌亚型漏报问题需重视,分子分型预测价值待明确。整体需加强标准化和研究。
三、膀胱癌病理学报告的改进策略
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在2022年巴塞尔的膀胱癌共识会议上,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回顾,广泛收集了专家意见,旨在制定病理学领域的指导原则。会议采用高标准的共识决策机制(65%以上同意率),并达成了多项关键结论与建议,这些建议聚焦于NMIBC的诊断与报告标准化,旨在推动该领域的规范化与持续改进。
四、膀胱癌病理学报告的调查结果
非浸润性(Ta)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的分级方法存在明显分歧。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生(65%)倾向于仅使用WHO 2004/2022年的分级标准,而少数(34%)则同时使用WHO 1973年和WHO 2004/2022年的标准。针对此,有研究提出了三层混合分级系统,该系统基于预后相关性,将高级别癌症进一步细分为更有利(WHO 1973年2级)和更不利(WHO 1973年3级)两类。尽管该系统得到了广泛支持(89%),但WHO 1973年分级标准在组织学描述上的不足成为了其即时应用的障碍。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约17%的受访者不报告PUN-LMP,且大型研究表明PUN-LMP与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在预后上无显著差异,其诊断可能受年轻患者避免癌症污名心理影响,同时关于是否保留该术语存在争议。尿路上皮癌中常见低级别与高级别并存现象,尤其在TURB标本中,级别异质性报告的差异性大。根据WHO 2022方案,高级别占比决定了肿瘤报告的级别分类。对于混合级别肿瘤,当高级别成分占比在5%至50%之间时,建议明确报告其百分比。识别不同分化和亚型特征至关重要,因其影响分期和侵袭性,与会者一致同意无论数量多少均应报告所有亚型/不同分化,不设定下限阈值(表3)。
T1期膀胱癌在临床上表现出高度异质性,TURB标本中识别的固有层浸润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多项研究支持对T1期膀胱癌进行亚分类以改善治疗和管理。然而,约39%的受访者并未常规进行此操作。在亚分类方法中,使用微米尺测量的受访者比例略高于基于组织学解剖(T1a/b或T1a/b/c)的方法(表4)。基于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考虑,建议常规报告T1亚分类,并推荐采用半定量方法,尤其是微米尺测量,作为更优选择。
五、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共识会议的关键成果
1. 强烈支持未来实施一种混合分级系统,将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高级别膀胱癌细分为有利的1973年WHO 2级和不利的3级。
2. 对于混合了2004年和2022年WHO定义的低级别和高级别癌变的病例,应报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的百分比。
3. 应报告任何数量的亚型/分化差异,不设临界值。
4. 应常规提供T1亚分类。
六、目前存在的挑战
泌尿生殖道病理学界在T1期膀胱癌的亚分类方法上尚未形成单一、统一、标准化的共识。鉴于这一问题的临床重要性,该领域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在巴塞尔共识会议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亚分类标准的构建工作,以期实现更准确的临床评估和诊疗。
参考文献: van der Kwast TH, Bubendorf L, Cheng L.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 logy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Current Issues in Bladder Cancer: Main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Eur Urol. 2024;85(5):4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