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泌尿肿瘤专家谈(01期) | 膀胱癌诊断和治疗进展

来自  大家泌尿  2024-09-03

美国布朗大学程亮(Liang Cheng, M.D., M.S.)教授于2024年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杂志上发表标题为“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的膀胱癌综述,该篇综述纳入了近10年(2013年9月1日-2023年9月1日)关于膀胱癌发表的研究成果。全面覆盖了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不仅讨论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当前治疗方法,还涉及了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兴的治疗策略,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引言

膀胱癌仍然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膀胱癌的早期诊断中,肉眼血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常在确诊前出现。NMIBC的治疗通常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开始,随后根据风险分层进行辅助膀胱内治疗(IVe),其整体生存率相对较高,可达90%。然而,MIBC由于多种因素,治愈率仍然较低。

 

2.膀胱癌临床治疗策略

该综述指出,来自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美国泌尿外科学会、泌尿肿瘤学会和NCCN的指南,对于膀胱癌的治疗建议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支持的证据不同,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一般来说,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通常采用内镜切除术和基于风险的术后膀胱内治疗。相比之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则采用更积极的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或辅助性全身化疗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三联治疗。同时该篇综述对临床治疗策略均详细讨论,包括:内镜下切除、巴氏杆菌疫苗(BCG)和内镜下化疗、膀胱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和抗体药物偶联物、新型治疗等方法,并对方法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副作用进行了探讨。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文章同时讨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转移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PDL1是一种蛋白质,其表达水平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来评估,用于预测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的响应。然而,尽管PDL1表达水平与某些癌症类型的免疫治疗效果相关,但在膀胱癌中,PDL1的预测价值并不完全明确。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评分系统可能导致结果的不一致性。肿瘤突变负荷(TMB)是另一种被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它反映了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数量。高TMB通常意味着肿瘤细胞有更多的突变,这可能使其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然而,TMB的测定方法和技术挑战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除了PDL1和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也是一种被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它与某些类型的癌症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有关。然而,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挑战,包括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的解释以及不同癌症类型之间的差异。总之,尽管PDL1表达水平和TMB等生物标志物在理论上能够帮助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但它们的实际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并开发更准确、更可靠的检测方法。

 

4.膀胱癌的分子亚型对预后及治疗的影响

同时综述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报道了膀胱癌的多种分子分类,并在共识亚型上进一步总结。膀胱癌的分子亚型是否对预后和治疗有影响仍然存在争议。现有的数据,主要来自MIBC(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通常显示具有基底肿瘤的患者更有可能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并且与单纯手术相比,从化疗和免疫治疗中获得更显著的益处。具有非腔面肿瘤的患者在新辅助化疗中获益最多,而腔面亚型分子组在总体生存率方面可能最佳,与是否接受系统性治疗无关;因此,具有腔面肿瘤的患者从新辅助化疗中获得的生存益处最小。此外,在一项大型基于人群的患者系列研究中,通过全基因组表达分析确定患者分子亚型(按照共识分子亚型分类或者隆德分类方法),发现与膀胱癌患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无关。在另一项研究中,临床参数在使用多个队列和不同亚型分类的MIBC患者中预测结果方面优于分子亚型。目前,膀胱癌的分子分类学仍处于产生假设的数据阶段,在临床实践中没有意义。

 

5.小结与展望​

程亮教授在该篇综述中提供了膀胱癌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强调了个体化医疗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需要确定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高检测侵袭性NMIBC的准确性;

2.如何改进使用分子尿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膀胱癌复发的方法;

3.识别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膀胱癌治疗反应的改善。

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当前治疗策略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满足的需求,为未来的膀胱癌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Antonio, L., Michael S., C., Brendan J., G., & Liang, C. (2024)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84: e076743-e076743.

下一篇
膀胱尿道镜观察方法
一、插管后操作 插管后,撤出闭孔器,测残余尿、观察尿液性状、留尿样培养等。插入70°观察镜,如果是直视下进镜,不要忘记将0°镜更换成70°镜。接好光源、灌注液和摄像头。左手握持摄像头,将摄像头的图像方向固定,调清焦距;右手持镜,两手配合,根据观察镜的视角,通过镜子的进退、摆动、旋转等进行观察。如果尿液混浊,先冲洗膀胱并将混浊尿液放净,再行观察。   二、观察时操作 观察膀胱一般使用70°的观察镜。首先找到三角区和其远侧的输尿管间嵴,在输尿管间嵴两侧旁开1~2cm处分别寻找两侧输尿管开口;输尿管口收缩时,可观察到清亮尿液喷出,有折光性,搅动膀胱内的灌注液。再将膀胱镜后退至近膀胱颈部,整体视察膀胱一遍。观察顺序为:三角区、右侧壁、前壁和气泡、左侧壁、后壁,然后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及输尿管口喷尿的性质。最后再观察膀胱颈一周,按照截石位膀胱颈对应的时钟刻度进行描述。 正常黏膜要快速扫过,重点观察病变部位的特点,如肿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有蒂无蒂及蒂的粗细,以及周围黏膜的情况。不要满足于发现了一个肿瘤,要注意寻找是否有多发肿瘤存在。尤其不要草率对前壁的观察,前壁的肿瘤容易被遗漏,输尿管口附近的肿瘤要观察肿瘤的蒂或基底与输尿管口的关系,明确是膀胱肿瘤还是输尿管肿瘤通过输尿管口进入膀胱。 输尿管口或肿瘤基底被瘤体遮挡时,可以用镜体将肿瘤边缘顶起,边冲水边观察或用输尿管导管挑拨肿瘤,探查肿瘤基底的粗细及与输尿口的关系。膀胱憩室内壁也应观察,有时憩室内肿瘤不易见到,可边放水边观察,等待肿瘤从憩室内逸出。 膀胱内病变大小的判定,一般规律是:直接通过目镜观察时,物镜距目标2.5cm,看到的像与实物相同;如果物镜紧贴目标,则放大4倍。镜鞘上的刻度有助于估计物镜与肿瘤间的距离。通过监视器观察图像时,14寸监视器可将物像放大10余倍,病变大小的判定需要根据经验,如与输尿管导管上刻度的对比或与活检钳头的对比等,或在体外用已知尺寸的物品进行观察得到的经验。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活检、逆行造影或放置输尿管支架管。   三、退镜时注意事项 退镜时,如尿道已在直视插管时观察,则撤观察镜、排空膀胱、置闭孔器,沿插入时尿道的走行弧度撤管。 如果不是直视进镜,则撤70°观察镜、排空膀胱后更换0°或12°观察镜,边退镜边观察尿道。退到膜部时,应及时抬起镜子后端,以使前端绕过膜部的弯曲,此时可将膜部的图像置于视野的上部。否则,撤出膜部时镜子会“突然弹出”,划伤膜部,增加患者的痛苦。 如果有逆行插管,注意勿将导管带出。将输尿管导管固定,先轻轻将操作器和观察镜退出少许,左手在镜鞘和操作器之间,捏住导管,右手撤出操作器,排空膀胱后,右手固定导管不动或稍向里送,左手撤出镜鞘。 如果既需要观察尿道又行逆行造影,则先行直视插管,观察尿道。 ​ 四、检查结束后 检查结束后,要做好登记、系统记录检查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尿样或活检标本送相应科室检查。 来源:《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