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插管后操作
插管后,撤出闭孔器,测残余尿、观察尿液性状、留尿样培养等。插入70°观察镜,如果是直视下进镜,不要忘记将0°镜更换成70°镜。接好光源、灌注液和摄像头。左手握持摄像头,将摄像头的图像方向固定,调清焦距;右手持镜,两手配合,根据观察镜的视角,通过镜子的进退、摆动、旋转等进行观察。如果尿液混浊,先冲洗膀胱并将混浊尿液放净,再行观察。
二、观察时操作
观察膀胱一般使用70°的观察镜。首先找到三角区和其远侧的输尿管间嵴,在输尿管间嵴两侧旁开1~2cm处分别寻找两侧输尿管开口;输尿管口收缩时,可观察到清亮尿液喷出,有折光性,搅动膀胱内的灌注液。再将膀胱镜后退至近膀胱颈部,整体视察膀胱一遍。观察顺序为:三角区、右侧壁、前壁和气泡、左侧壁、后壁,然后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及输尿管口喷尿的性质。最后再观察膀胱颈一周,按照截石位膀胱颈对应的时钟刻度进行描述。
正常黏膜要快速扫过,重点观察病变部位的特点,如肿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有蒂无蒂及蒂的粗细,以及周围黏膜的情况。不要满足于发现了一个肿瘤,要注意寻找是否有多发肿瘤存在。尤其不要草率对前壁的观察,前壁的肿瘤容易被遗漏,输尿管口附近的肿瘤要观察肿瘤的蒂或基底与输尿管口的关系,明确是膀胱肿瘤还是输尿管肿瘤通过输尿管口进入膀胱。
输尿管口或肿瘤基底被瘤体遮挡时,可以用镜体将肿瘤边缘顶起,边冲水边观察或用输尿管导管挑拨肿瘤,探查肿瘤基底的粗细及与输尿口的关系。膀胱憩室内壁也应观察,有时憩室内肿瘤不易见到,可边放水边观察,等待肿瘤从憩室内逸出。
膀胱内病变大小的判定,一般规律是:直接通过目镜观察时,物镜距目标2.5cm,看到的像与实物相同;如果物镜紧贴目标,则放大4倍。镜鞘上的刻度有助于估计物镜与肿瘤间的距离。通过监视器观察图像时,14寸监视器可将物像放大10余倍,病变大小的判定需要根据经验,如与输尿管导管上刻度的对比或与活检钳头的对比等,或在体外用已知尺寸的物品进行观察得到的经验。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活检、逆行造影或放置输尿管支架管。
三、退镜时注意事项
退镜时,如尿道已在直视插管时观察,则撤观察镜、排空膀胱、置闭孔器,沿插入时尿道的走行弧度撤管。
如果不是直视进镜,则撤70°观察镜、排空膀胱后更换0°或12°观察镜,边退镜边观察尿道。退到膜部时,应及时抬起镜子后端,以使前端绕过膜部的弯曲,此时可将膜部的图像置于视野的上部。否则,撤出膜部时镜子会“突然弹出”,划伤膜部,增加患者的痛苦。
如果有逆行插管,注意勿将导管带出。将输尿管导管固定,先轻轻将操作器和观察镜退出少许,左手在镜鞘和操作器之间,捏住导管,右手撤出操作器,排空膀胱后,右手固定导管不动或稍向里送,左手撤出镜鞘。
如果既需要观察尿道又行逆行造影,则先行直视插管,观察尿道。
四、检查结束后
检查结束后,要做好登记、系统记录检查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尿样或活检标本送相应科室检查。
来源:《吴阶平泌尿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