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隐睾恶变的诊疗——附一临床病例

来自  大家泌尿  2024-02-28

隐睾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是恶变,隐睾患者较正常者患睾丸癌风险高约2.5~8倍,隐睾恶变原因主要与腹内高温、激素变化、生殖细胞分化、血运障碍异常相关。

隐睾相关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多为精原细胞瘤,其发生癌变的原因可能为生殖母细胞向AD型精原细胞转化停滞或延后,未转化的生殖母细胞恶性演变成癌前细胞,即管内生殖细胞瘤形成,其在婴儿期保持静止、成年后迅速扩张并发生癌变。

精原细胞肿瘤具有很高的转移潜能,主要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较少血源性转移,有文献报道可转移至膀胱、前列腺等。

 

一、症状表现

隐睾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腹股沟或腹部肿块,而部分隐睾肿瘤症状隐匿,只有当出现睾丸肿瘤扭转破裂,肿块增大压迫肠管、膀胱等脏器诱发肠梗阻、腹痛、血尿等症状才就诊,此时肿瘤体积已经较大,可能合并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治疗效果变差。

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腹部肿块及短期内迅速增大的腹股沟包块,需排除隐睾恶变可能,否则易误诊为后腹膜来源肿瘤及肠系膜来源肿瘤。

 

二、检查及诊断

彩超是早期发现隐睾肿瘤的一项敏感性检查而腹部CT及MRI可以明确发现腹股沟区及腹膜后肿块。在诊断较困难的病例中,MRI可能有助于确认肿块是否在睾丸内,同时CT及MRI可为分期提供一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腹膜后淋巴结的存在和大小。

但影像学并非特异性诊断,淋巴瘤、睾丸转移瘤及肉瘤等可能显示出相同的影像学征象。结合检验指标可协助诊断,如精原细胞瘤常表达PLAP、CD117、OCT3/4及D2-40,少量精原细胞瘤因含有合体滋养层组织,可表达CD20、HCG,而较少表达AFP。

 

三、病理分型

隐睾精原细胞瘤包括3种病理亚类型:经典型、间变型、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型。隐睾肿瘤多以经典型精原细胞瘤最多见,约占80%,其进展较缓慢,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对放化疗敏感性高。经典型精原细胞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均匀分布,边界清楚,具有丰富的透明细胞质,中心核大、核仁突出,常被细小的纤维隔膜分为界限不一的小叶,间质淋巴细胞广泛浸润。间变型临床少见,相对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型发生率约1%,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隐睾关系不密切。隐睾肿瘤治疗通常选择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然后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采取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辅助放化疗、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等。

 

四、报告病例

患者,男,45岁,因“发现右腹股沟包块5年,突发增大10余天”入院。既往自幼右侧阴囊空虚,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81次/min,血压158/103mmHg,发育正常,体型中等,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查体:站立时右侧腹股区可见一大小约14cm×7cm包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搏动,轻压痛,右侧阴囊内未能扪及睾丸,左侧睾丸未扪及异常。

辅助检查:彩超提示右侧腹股沟实性团块,睾丸肿瘤可能性大;CT平扫+增强:右侧腹股沟区软组织团块,考虑占位、恶性肿瘤,睾丸来源可能,腹部大血管旁、双侧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肿瘤标志物:AFP>1210ng/ml,β-HCG 52.5mIU/ml,乳酸脱氢酶242U/L,NSE 12.2ng/ml。入院诊断考虑为右侧腹股沟型隐睾恶变,于2019年9月11日在腰麻下行右侧腹股沟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侧腹股沟处一软组织团块,约12cm×10cm,质地较软,其上可见发育不良睾丸附着,精索明显增粗,考虑肿瘤来源于隐睾,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出精索,分别高位结扎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完整将睾丸及肿瘤包块切除。

术后病检:右侧腹股沟包块,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符合精原细胞瘤;手术切缘未见肿瘤;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PCK(-)、AFP(-)、PLAP(+)、CD117(+)、CD30(-)、LCA(-)、SALL4(+)、D2-40(+)、Glypican3(-)、OCT3/4(+)。术后诊断为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并建议患者进一步治疗,但患者拒绝并选择出院。

3个月后,患者因再次出现右侧腹股沟区肿块返本院治疗,查体:站立时右侧腹股区可见大小约8cm×8cm包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搏动,轻压痛,右侧睾丸未能扪及,左侧睾丸无异常。

复查胸、腹部平扫+增强CT提示:①右侧腹股沟区囊实性占位,大小7.3cm×7.5cm×7.0cm,囊性为主,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邻近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肿瘤复发可能;②腹膜后双侧肾动脉下方平面不均匀强化团块,最大截面约2.9cm×3.1cm,淋巴结肿大可能。头颅MRI未见肿瘤转移。

考虑诊断为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复发伴多发淋巴结转移,诊断分期rpT2N2M0S3ⅢC期。予以BEP方案化疗,具体方案:博来霉素1.5万IU第1、8、15天静脉注射+依托泊苷100mg第1~5天静脉滴注+奈达铂120mg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给药1次。行3个周期化疗后,患者一般情况可,无明显化疗反应,右侧腹股沟区包块较前缩小,继续密切随访中。

 

五、讨论

本例患者首次住院病理学提示精原细胞瘤,影像学未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但血清学AFP阳性,ACJJ临床分期为Ⅰs期,治疗上应按照非精原细胞瘤处理。可在术后予以3个周期BEP(博莱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化疗后继续监测或行保留神经腹膜后的淋巴结清扫术。

但本例患者短期内病情进展并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再分期诊断为rpT2N2M0S3ⅢC期。

对于ⅡC及Ⅲ期以上的晚期睾丸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良好的患者建议行3个周期BEP方案化疗或4个周期EP方案化疗,预后中等或较差的患者需要行4个周期BEP或PEI方案化疗。

对于非精原细胞瘤患者,若影像学发现腹膜后大于3cm肿瘤残余灶及肿瘤标志物继续升高,需再行补救性化疗或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尽管隐睾患者患睾丸癌的风险较高,但我们认为它是一种低发病率、相对治愈率较高的肿瘤。睾丸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86%和71%,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术后治疗为影响睾丸肿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同时隐睾导致的精原细胞瘤患者罹患晚期睾丸癌的风险更高,及时进行矫正手术能降低睾丸癌风险。对于隐睾肿瘤患者,需尽早确认病理类型及评估肿瘤的临床分期,并采取相应治疗。

 

来源:杨啸宇, 刘军, 奉友刚. 1例右侧巨大腹股沟型隐睾恶变报告[J].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1, 13(03): 179-180.

 

下一篇
层面外科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
鞘膜积液是最常见的阴囊疾病,开放手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切除术、折叠术和翻转切除术在手术学书籍中,这些方法通常被描述为在壁层鞘膜进行手术操作。 近年来,随着层面外科理念的推广,本团队发现这些术式实际上并不在该层面进行。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术式,即保留引带血管的经筋膜层面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并从筋膜层面解剖学与层面外科手术学的理念和视角,阐述在精索内筋膜层面行该术式的基本理论和手术要点。 一、手术方法 助手将患侧阴囊皮肤绷紧,取阴囊中部相对无血管区横切口,切口大小依鞘膜囊体积大小而定。手术刀切开皮肤肉膜,两把止血钳提起肉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电刀离断,直到抵达光滑的精索外筋膜。手术刀轻轻划开精索外筋膜,可见蓝色的鞘膜囊壁,蚊氏钳撑起精索外筋膜,电刀离断,注意不要损伤下面的鞘膜囊壁。当精索外筋膜开口达皮肤切口大小时,可用食指在精索内筋膜外、精索外筋膜内进行钝性分离。将鞘膜囊挤出切口,继续沿精索内筋膜层面向睾丸后方游离,睾丸下极引带血管处不游离。切开鞘膜囊并切除多余囊壁,将其翻转缝合于睾丸后方且精索无受压。睾丸回纳,分层缝合精索外筋膜及肉膜层外翻缝合皮肤,并留置引流,切口加压包扎。 二、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48min,平均(34.0±6.2)min。患者均未出现阴囊血肿或切口感染,术后3个月随访无复发,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术中所见解剖学要点如下:在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患者中,精索内外筋膜之间的提睾肌及其筋膜层面是缺如的,与精索外筋膜相邻的是精索内筋膜。精索内筋膜完整包绕睾丸、附睾及精索,该层面是无血管的解剖学入路。术中保留睾丸下极的引带血管有助于睾丸固定于自然位置。本团队将该术式命名为保留引带血管的经筋膜层面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 三、讨论 理解阴囊的正常结构对泌尿外科医师非常重要。解剖学上通常认为阴囊壁由7层结构组成,分别是皮肤、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睾丸鞘膜壁层和睾丸鞘膜脏层。睾丸鞘膜脏层位于睾丸和附睾的前面和侧面,睾丸和附睾的后方直接由精索内筋膜覆盖。 睾丸鞘膜积液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切除术、折叠术和翻转切除术。3 种方法的手术效果差异不大。在手术学书籍中,这些方法通常被描述为在壁层鞘膜进行手术操作。《手术学全集(第2版)》中描述为“直达鞘膜壁层”,在《泌尿外科手术学(第3版)》中为沿鞘膜壁层作广泛游离。在《格林泌尿外科学》中,同样是阴囊切口直达鞘膜,在鞘膜壁层进行手术操作。在《男性泌尿生殖手术图谱》中,强调切开皮肤、肉膜和精索外筋膜,显露积液的鞘膜囊,未指明切开精索外筋膜后的解剖层次。近年来,有很多介绍新型鞘膜积液术式的文章,这些术式均描述为通过壁层鞘膜进行手术操作。本团队认为这些书籍及文章中所描述的解剖结构和所切除的鞘膜囊是不一致的,理论描述和实际手术操作并不吻合。因为精索内筋膜是第1层完整包裹精索内容物的连续性筋膜层面,结合本文的术中所见(图 J、K),我们认为正确的睾丸鞘膜翻转切除层面应该是精索内筋膜外游离。如果沿着壁层鞘膜进行游离,将在睾丸后方游离进精索并导致出血,因为在睾丸的后方没有鞘膜。因此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中的鞘膜更应该确切的理解为鞘膜囊壁,而不是仅仅单独对鞘膜壁层进行了翻转切除,至少包含了精索内筋膜。 正确进入精索内筋膜层面的要点是在见到第1层光滑的筋膜层面(精索外筋膜)时,使用手术刀轻轻划开精索外筋膜(二者紧密贴合但存在解剖学间隙),进一步扩大切口时需小心避免电刀或冷刀损伤下面的精索内筋膜,避免失去张力后增加游离难度,那么在精索内筋膜和精索外筋膜之间的提睾肌及其筋膜呢?在较高张力的精索鞘膜积液中,切开精索外筋膜游离时,发现挤压分散的红色肌性成分即提睾肌肌束(图 1L)。因此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提睾肌的附着点所导致的睾丸鞘膜积液提睾肌及其筋膜层次的缺失,也就是说提睾肌向下并未完全包绕睾丸鞘膜囊,当睾丸鞘膜积液时,提睾肌及其筋膜将自然上移所以不能发现该层次,而精索是由提睾肌包绕的,所以当精索鞘膜积液时,肌束可以挤压、分散、变薄,但是不会消失。在此基础上,本团队对传统的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进一步改进,保留了睾丸引带,通过引带固定睾丸下极。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对睾丸进行固定,而且睾丸复位后位于自然位置,患者更满意术后外观。 本文所描述的手术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全新的术式,只是用层面外科的理论对传统手术进行了更精确的解剖学描述,使理论描述和实际手术操作相吻合。比如为了展示相应的解剖结构,实际上本文的切口是偏大的,相对于一些小切口单纯鞘膜切除术,本文的游离范围也是较大的。实际上一此小切口鞘膜切除术的游离层次并不是如文献所说的在鞘膜层面,而是在精索内筋膜层面甚至精索外筋膜层面进行。本文有利于初学者更深刻的理解鞘膜积液手术层次,也对手术学书籍的相关错误描述进行了修正。 精索内筋膜和精索外筋膜之间存在无血管平面,术中保留引带有利于将睾丸固定于自然位置。依照本文设计的解剖学入路,睾丸鞘膜积液的手术操作和理论描述完全契合。保留引带血管的经筋膜层面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进一步拓宽了层面外科的应用范围。   来源:王思成,贾斌,樊体武等. 层面外科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睾丸鞘膜翻转切除术:15例经验、精准解剖层次描述和文献复习[J/OL].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4-01-24.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