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隐匿阴茎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2-14

一 概述

 

隐匿阴茎是一种阴茎体发育正常,阴茎埋藏于耻骨上脂肪垫的一种疾病。在阴茎疲软时其外形常呈鸟嘴样,阴茎正常形态消失,形似小阴茎,常合并包茎及阴阜周围皮下脂肪堆积。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感染、阴茎勃起痛、性交困难及性心理障碍等问题。过去几十年,由于这类现象的病因不同、命名各异,造成这类疾病的命名、分类、分型等方面存在混淆。参考多数学者的建议后,本节将先天性的隐匿性阴茎定名为隐匿阴茎,而后天获得性(因肥胖所致)的隐匿性阴茎定名为埋藏阴茎。隐匿阴茎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完全型应该行手术矫治,部分型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好转或自行缓解。根据其解剖形态学特点将隐匿阴茎分为以下三型:Ⅰ型,部分隐匿型(轻度);Ⅱ型,阴茎头型(中度);Ⅲ型,皮丘型(重度)(表1)。

e69f1921b0cd330221aa009054d202fb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表1:隐匿阴茎分型

 

二 治疗

 

隐匿阴茎的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在明确诊断和分型的基础上,充分评估患者病情,针对患者产生隐匿阴茎的病因,制订相对应的治疗方案。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隐匿阴茎的手术治疗是必要的,但该严格控制手术指征。

 

1.治疗时机

 

隐匿阴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未达成统一。主要是根据患者和家长意愿及手术可操作性两方面来考虑。多数学者同意在明确诊断隐匿阴茎后,对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手术目的是改善阴茎外观,减少因外观异常带来的心理不良影响。

 

2.手术治疗

 

隐匿阴茎矫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松解阴茎体,恢复阴茎体自然长度,防止阴茎体回缩,恢复阴茎囊角,有效利用包皮对阴茎体覆盖,要使成形后的阴茎外观接近包皮环切术后的形态。

 

目前较为公认的手术指征为:①包皮外口严重狭窄,经保守治疗无效。②除小阴茎和肥胖外,阴茎外观短小,阴茎体发育正常。③影响患者排尿,排尿时把持阴茎困难,包皮不能上翻影响阴茎头的清洁,导致反复感染。④阴茎体部皮肤严重缺失,阴茎外观严重短小,对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障碍。

 

隐匿阴茎的手术方法繁多,从早期的Shiraki法、Johnston法、Devine法,到后来的Brisson法、Sugita法和带蒂岛状包皮瓣转移手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有Devine手术、改良Brisson术,因其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逐渐成为隐匿阴茎治疗主流的手术方式。

 

我们开展的阴囊入路隐匿阴茎成形术(图1),主要手术步骤和要点:①阴囊正中做纵向切口,切开阴囊皮肤及肉膜层。②在阴茎深浅筋膜之间向下游离至根部(反向脱套)。③离断肉膜和纤维条索组织,充分游离阴茎体。④将阴茎根部2点、10点处真皮层与耻骨前方骨膜缝合固定。⑤轻扩包皮狭窄环,背侧切开嵌插缝合解除包皮口狭窄。⑥阴囊伤口放置引流条,24 ~48小时拔除,弹力绷带包扎阴茎体1周。

52db4fcceddc2a2b4a311b51c8bb0786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1(1):阴茎隐匿

图1(2):阴茎两侧真皮层固定于耻骨梳韧带

图1(3):术后阴茎长度超过7cm

 

3.手术常见并发症

 

手术近期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出血、皮下血肿、伤口感染、皮瓣缺血坏死、包皮淋巴水肿。切口出血与皮瓣缺血坏死往往是止血技术使用不恰当造成的;大多数包皮淋巴水肿会在术后3~6周自行消退,少数顽固性淋巴水肿在术后3~4个月自行消退。远期并发症是复发,其主要原因与阴茎体白膜与皮肤真皮层的固定失败和患儿发生肥胖有关。

 

三 小结

 

由于隐匿阴茎会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感染、阴茎勃起痛、性交困难及性心理障碍等问题,对隐匿阴茎进行合理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隐匿阴茎在病因及病理上的不明确导致分类、诊断及手术等各方面的不统一,需进一步开展病因及病理方面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治疗时机。尽管各种术式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由于缺乏长期随访资料,远期疗效尚未明确,导致其在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最恰当的术式上难以达成共识。考虑时间、成本等因素,临床上可在术后充分考虑并发症的基础上加强随访,从而确定隐匿阴茎的远期治疗方向,确定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合理的手术方式,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需强调的是,隐匿阴茎的手术治疗基于对每个病例病变特点的充分了解和对拟采用手术方案的深刻认识才能达到更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下一篇
肾鹿角形结石的治疗
鹿角形结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结石,其特点是:结石复杂、手术难度大、术中难以取净结石和术后易复发。由于这一类患者通常还伴有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鹿角形肾结石是一类复杂、难治的结石。   一 概述   鹿角形肾结石的定义为位于肾盂内、其分支进入肾盏的结石称为鹿角形肾结石。一般来说,分支占据各个肾盏的结石(或80%以上肾盂肾盏容积)称为完全性鹿角形肾结石,其余的称为部分性鹿角形肾结石。   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1/3的鹿角形肾结石病例结石成分含有磷酸铵镁、碳酸钙/磷灰石成分,为感染性结石。此外,单一或者混合的胱氨酸/尿酸成分结石有时也会形成鹿角状的形态。一般来说,单纯的草酸钙或磷酸钙结石所形成鹿角形结石少见。但是,由于部分鹿角形肾结石患者体内可能伴随着其他代谢性紊乱,因此,其结石可包含诸如草酸钙等晶体成分。   鹿角形肾结石如未经有效的治疗,前期多不合并肾脏积水,但后期梗阻以及感染情况可继发肾功能损害,最终极有可能导致患肾功能的丧失。因此鹿角形肾结石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多的清除结石、抑制结石的复发、控制尿路感染,以及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肾脏的功能。     二 鹿角形肾结石临床治疗原则   鹿角形肾结石的常用治疗方式有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和ESWL联合治疗、PCNL与RIRS联合治疗、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肾切开取石术等方法。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且充分考虑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影响因素。   1.新确诊的鹿角形肾结石均应该积极手术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因为反复出现疼痛、尿路感染甚至尿脓毒症等症状,最终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   2.鹿角形肾结石的治疗已经由传统的开放性逐渐向现代腔内泌尿外科技术为主的方向发展,开放性手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比例不断地减少。对于大多数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来说,开放性手术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目前,PCNL是大部分鹿角形肾结石首选的治疗方法。   3.应该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各种治疗方式的益处和风险,根据不同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4.治疗后的鹿角形结石应进行结石成分分析,积极寻找结石的成因,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结石的复发率。   5.鹿角形肾结石常合并感染因素,在治疗中要警惕尿脓毒症的风险,采用适当措施进行预防或治疗。   三 鹿角形肾结石的治疗方案   对于大多数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可将PCNL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1.大多数鹿角形结石不宜首选单纯ESWL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案,但若必须采取该方案,在治疗前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患侧肾脏引流的通畅,并且患者能够接受分期、多次治疗。且对于需要多次ESWL治疗病例,两次治疗应间隔2周。单纯ESWL治疗适用于患肾集合系统正常的小体积鹿角形结石患者。对于结石的直径<20mm或者结石的表面积<500mm2者,特别是无明显肾脏积水的患者,可考虑先置入输尿管双J管或肾造瘘管,然后进行单纯的ESWL治疗。若经过2次的ESWL治疗而结石的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时,则视为ESWL治疗失败应改用其他的方法治疗。   2.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如果采取PCNL联合ESWL治疗的方案,治疗步骤应该是先行PCNL,根据术后残石情况决定辅助ESWL治疗时机和方式。   3.软性输尿管肾镜(f-URS)与PCNL联合治疗可以减少肾穿刺通道数量,提高无石率,降低手术风险。根据情况,可以与PCNL同期或分期进行。但f-URS不宜单独作为鹿角形结石的治疗方式,仅在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无法耐受穿刺手术时才可作为独立的治疗方案选择。   4.对于极少数体积较大的鹿角形肾结石或者伴集合系统解剖异常等情况、无法微创手术碎石时可以考虑采用腹腔镜或开放性手术治疗。根据结石形态,一般选择肾盂切开取石或无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以及多处放射状肾实质切开取石治疗。   5.儿童鹿角形结石可以考虑应用PCNL治疗。对合适病例,亦可选择单纯ESWL治疗,或与PCNL联合治疗。
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