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LINE

肾鹿角形结石的治疗

来自  大家泌尿  2023-02-14

鹿角形结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结石,其特点是:结石复杂、手术难度大、术中难以取净结石和术后易复发。由于这一类患者通常还伴有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鹿角形肾结石是一类复杂、难治的结石。

 

一 概述

 

鹿角形肾结石的定义为位于肾盂内、其分支进入肾盏的结石称为鹿角形肾结石。一般来说,分支占据各个肾盏的结石(或80%以上肾盂肾盏容积)称为完全性鹿角形肾结石,其余的称为部分性鹿角形肾结石。

 

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1/3的鹿角形肾结石病例结石成分含有磷酸铵镁、碳酸钙/磷灰石成分,为感染性结石。此外,单一或者混合的胱氨酸/尿酸成分结石有时也会形成鹿角状的形态。一般来说,单纯的草酸钙或磷酸钙结石所形成鹿角形结石少见。但是,由于部分鹿角形肾结石患者体内可能伴随着其他代谢性紊乱,因此,其结石可包含诸如草酸钙等晶体成分。

 

鹿角形肾结石如未经有效的治疗,前期多不合并肾脏积水,但后期梗阻以及感染情况可继发肾功能损害,最终极有可能导致患肾功能的丧失。因此鹿角形肾结石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多的清除结石、抑制结石的复发、控制尿路感染,以及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肾脏的功能。

 

 

二 鹿角形肾结石临床治疗原则

 

鹿角形肾结石的常用治疗方式有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和ESWL联合治疗、PCNL与RIRS联合治疗、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肾切开取石术等方法。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且充分考虑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影响因素。

 

1.新确诊的鹿角形肾结石均应该积极手术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因为反复出现疼痛、尿路感染甚至尿脓毒症等症状,最终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

 

2.鹿角形肾结石的治疗已经由传统的开放性逐渐向现代腔内泌尿外科技术为主的方向发展,开放性手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比例不断地减少。对于大多数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来说,开放性手术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目前,PCNL是大部分鹿角形肾结石首选的治疗方法。

 

3.应该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各种治疗方式的益处和风险,根据不同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4.治疗后的鹿角形结石应进行结石成分分析,积极寻找结石的成因,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结石的复发率。

 

5.鹿角形肾结石常合并感染因素,在治疗中要警惕尿脓毒症的风险,采用适当措施进行预防或治疗。

 

三 鹿角形肾结石的治疗方案

 

对于大多数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可将PCNL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1.大多数鹿角形结石不宜首选单纯ESWL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案,但若必须采取该方案,在治疗前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患侧肾脏引流的通畅,并且患者能够接受分期、多次治疗。且对于需要多次ESWL治疗病例,两次治疗应间隔2周。单纯ESWL治疗适用于患肾集合系统正常的小体积鹿角形结石患者。对于结石的直径<20mm或者结石的表面积<500mm2者,特别是无明显肾脏积水的患者,可考虑先置入输尿管双J管或肾造瘘管,然后进行单纯的ESWL治疗。若经过2次的ESWL治疗而结石的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时,则视为ESWL治疗失败应改用其他的方法治疗。

 

2.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如果采取PCNL联合ESWL治疗的方案,治疗步骤应该是先行PCNL,根据术后残石情况决定辅助ESWL治疗时机和方式。

 

3.软性输尿管肾镜(f-URS)与PCNL联合治疗可以减少肾穿刺通道数量,提高无石率,降低手术风险。根据情况,可以与PCNL同期或分期进行。但f-URS不宜单独作为鹿角形结石的治疗方式,仅在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无法耐受穿刺手术时才可作为独立的治疗方案选择。

 

4.对于极少数体积较大的鹿角形肾结石或者伴集合系统解剖异常等情况、无法微创手术碎石时可以考虑采用腹腔镜或开放性手术治疗。根据结石形态,一般选择肾盂切开取石或无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以及多处放射状肾实质切开取石治疗。

 

5.儿童鹿角形结石可以考虑应用PCNL治疗。对合适病例,亦可选择单纯ESWL治疗,或与PCNL联合治疗。

下一篇
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
复发性或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其中经典的尿流改道方法有Bricker手术,Kock手术等。近些年来,一些改良的尿流改道方式不断涌现,如可控性回肠膀胱、可控性结肠膀胱;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原位结肠新膀胱术等。如何选择尿流改道方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对于全身状态较差、心肺功能不允许行创伤较大的手术或者患者肠管不适合行代膀胱以及原位膀胱术时,应该选择创伤较小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作为尿流改道方式。   尽管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弊端较多,但该种术式的优点也不容忽略,如:1.该种术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相对简单;2.腹膜外操作,并发症相对少,对腹腔脏器没有干扰,没有应用肠管引起的尿液反流、尿失禁、代谢性酸中毒、代膀胱的出血、感染、扩张等各种并发症;3.无电解质紊乱等。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主要有3种术式,可根据病情选用:1.单纯输尿管下段皮肤造口术:这是最简单的一种造口方法,在髂部将输尿管末端之残端外置于皮肤之外,作为尿液排流的通道。虽然这种外置手术非常简单,但也有很大缺点,主要是:单纯输尿管外置必须插入导管引流尿液,这给患者带来许多护理方面的麻烦;可造成不可避免的逆行感染;不插管而用任何类型的集尿器皆不理想,除可发生漏尿外,管口周围皮肤常引起炎症刺激;外置的输尿管口以后可发生狭窄,对更换导管、维持肾功能等方面都将有严重影响。2.皮肤乳头输尿管造口术:这种术式亦有多种,是利用切口附近皮肤包绕输尿管末端,形成乳头,便于收集尿液。3.带蒂皮管输尿管造口术:将下腹部侧腹壁形成带蒂皮管,将输尿管末端经形成的皮管中引出,并开口于皮管的尖端。因系形成皮管,故输尿管末端比皮肤乳头更长,更便于收集尿液。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虽然简单,拥有诸多优点,但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患者的具体病情所致也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常见的有输尿管皮肤造口部位的感染、回缩、尿瘘、狭窄等;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考虑与输尿管皮肤造口长期受尿液刺激、慢性炎症以及术后3个月左右因皮肤缝合后易产生瘢痕等有关。防止出现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的关键点在于:1.术中在充分保护输尿管中下段血运的前提下,尽量游离、松解出足够长度,使输尿管与皮肤外翻缝合时不能有张力;2.腹壁肌肉层一定要以止血钳充分撑开,使通道足够通畅;3.术后留置单J管支撑引流并定期更换。而在皮肤乳头输尿管造口术,特别是带蒂皮管输尿管造口术中,更应该仔细操作,避免出现因手术技术问题带来的并发症,比如:1.皮管周围皮肤张力过大,乃因术中皮肤、皮下游离范围太少或患者原来腹部皮肤并不宽松;2.皮管末端皮肤供血不良而皮肤坏死、感染、管口狭窄;3.如供血不良范围较大,整个皮管亦可塌陷;4.皮管形成所需皮瓣的长宽尺寸不合理,缝合成形后皮管某处张力过大,皮肤缝合处裂开,此处输尿管暴露在裂开加感染的创口之内,最后形成皮管根部漏尿,虚有此皮管而不起作用。
2023-02-14